给议论文“化妆”
作为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观点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论据充足,能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当然如果是一篇应试的议论文,还要做到文字足够和卷面整洁。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将这样一篇普通的议论文装扮成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即如何给一般的议论文装扮几个亮点,使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拟一道好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等于成功的一半。文章标题要做到先入为主先发制人,以达到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效果。如下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以文章的观点作为文章的标题,使读者未读其文就可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为读“文”创造了良好的心态。如针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以“情理不可分” “公则生明”为题,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2、文章标题对文章内容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不正的学风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标题直接指出了改造的“对象”和“范围”,文章的内容从标题中就可以得到反映。3、比喻入题扣人心弦,如针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为题,“刃剑”既可伤人也可以伤己,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象长鸣钟一般萦绕在读者的耳边。再如针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我们如以“给感情一把尺” “放平你的秤杆” “理智与情感的天平”为题,同样取得一样的效果。4、以诗词名句、流行歌词为题,这不仅增加标题的“文”味,还容易引起的读者的共鸣。
二. 创设一个好的开头和一个好的结尾,使文章善始善终。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文章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 “好的开头”应该能够做到紧扣标题、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赋予文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开篇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外,还可以将诗词、名句、格言、俗语、流行歌曲等引入其中,这些诗词、名句、格言、俗语、流行歌曲等不仅感情丰富言简意丰,而且还隐含着通感、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文采飞扬四溢。“好的结尾”不是文章开头简单的照应,也不是喊几句“大而空”的口号,而是给人予充满希望启迪思想回味无穷,是对中心观点的进一步加深,给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目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2003年考生《给感情一把尺》)“摘下有色眼镜吧,那将消缩你审视美、享受美的视野;抛掉有色眼镜吧,你会发现美景和亲情遍及五湖四海!”(2003年考生《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2003年考生《爱莲说》)等等。都是比较的结果。
三. 巧用喻证、寓言、典故,使行文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为深远。
喻证法最大的特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反映出来,让读者通过显浅的文字联想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寓言可以引导读者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近几年高考作文均以寓言为“话题”大概就是个道理。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地方写上“扬起心灵的风帆”“高尚的心灵是我们追求的港湾”等比喻句,能在恰当的地方引用“鱼和熊掌”等寓言,能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孟母三迁”“赵太后质子长安”等典故,文章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 巧用排比式例证法使内容更为充实。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手法之一,但运用例证法人们常犯的毛病是叙述的语言过多,内容单薄,甚至犯了喧宾夺主的毛病。要发挥例证法的作用同时又能克服上述的毛病,对所举到的例子点到为止即可,同时还可以运用排比式例证法将同类例子一气呵出。如议论“勤奋”,我们可以这样举例:王羲之染黑池子,曾国藩苦读史书,毛泽东五读《红楼梦》等都“勤奋”的表现。短短一句话列出了从古到今三个“勤奋”的例子,加之运用排比句式,读来朗朗上口气贯长虹。
要写好一篇满意的议论文除了要熟悉各种技巧外,更主要的是平时要进行广泛地阅读——大量阅读成功范文,大量阅读史书,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中吸收营养,做到厚积方可薄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