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激发了职高学生的情趣——评张晓宏的《胡同文化》

作者:张云钦|  时间:2005/4/28 22:41: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98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1]张晓宏这堂课从课堂导入开始,安排了很有亲和力的民族音乐,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开,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老师亲切动人的课堂用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起来。
    我们把这堂课的优点概括为“三多”:
    提问多。根据课后统计,这堂课共提问40个,如果平均一下,几乎每分钟一个问题,问题精心设计,有深有浅,贯穿整堂课。我们认为张晓宏善于处理教材,就表现在把深奥的文化问题简单化,启发学生,吸引学生,让职高学生站起来能说,说起来有味儿。因为问题设计基本围绕“认知”这一层次,学生找得到答案,或者稍微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就能解决问题,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所以学生抢答很踊跃。
    朗读多。教师范读四次,学生集体朗读三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八次,还有教师多次指导学生模拟北京人的语调朗读课文中心句。在师生共同投入的朗读氛围中,一起感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作者汪曾祺老先生对胡同没落的淡淡感伤。如果老师只讲不读,或者读得不充分,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法理解课文包含的文化内涵,最多只是鹦鹉学舌,课堂教学也就有热闹而无语文实质。张晓红老师高扬语文教学最有个性的方法——朗读,用自己比较煽情的课堂用语,漂亮的领读,完成了有个人特色的教学处理,学生也做到了很好的配合,说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仍有生命力,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提高素养。
    图片多。这次课件共用了30张图片,全面展示了建筑文化中的分支——胡同。本来,现在的职高学生对胡同没有认识,但有了这么多直观的图片,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好像胡同就在身边。再加上很亲切的余姚乡土文化图片,如四先贤图像,余姚地方特产照片,使学生对抽象的文化概念有了具体的了解;课堂有了这些生动的图片展示,加上京韵大鼓的民族音乐,给学生情感上造成很大冲击,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初步实现了职高文化课“抬头教学”的目的。
我们把这堂课的缺点归结为“二少”:
    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和有感情朗读赞扬少。也许由于张哓宏老师紧张,平时很会表扬人的她,这堂课对学生的创造性回答(虽然不完整),教师赞扬性评价太少,不少学生说错几次,就不敢踊跃发言了,所以后半节课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课文内容的延伸和展开少。文化无处不在,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胡同会消亡,胡同文化不会消亡。以地方文化为例,如泗门万安桥会消亡,但万安商厦却在扩建就是一个好例子。由于老师把课堂时间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所以,让学生讨论文化方面积极影响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落实。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观摩课,教师抓住了职高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动起来。即使象《胡同文化》这样与职高学生生活体验有很大距离的课文,学生也喜欢听,并且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一点给我们语文组很大启发。职高文化课课堂,需要这样的尝试和改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