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目标,因“文”激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例

作者:太原进山中学 邵捷  时间:2012/4/1 8:42: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45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对于“选修”二字已不再陌生,然而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教师仍然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选修课”依然上成“必修课”,殊不知学生早已“审美疲劳”,感觉语文课没有意思,特别是在教学《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一篇篇优秀的古诗文全被沉闷的课堂气氛压到低谷,还谈什么文化素养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勇于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依照教材设定的单元目标,选择适合各模块内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学习的挑战。正因为是挑战,对教师才是一种鞭策,对学生才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和持续不断的激励。惟其如此,选修课才成其为选修课而不会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的一篇内容丰富,且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课文内容有关绘画理论,抽象枯燥,加之学生对文言文本来就不感兴趣,采用传统的教学摸式,课堂势必成“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决定围绕本单元目标,做一次大胆的“激趣”尝试。
  【案例描述】
  导入激趣—-师:“在中国文化里,竹文化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不防也拿起笔来画一画心中的竹子,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生:兴致很高,都动起手开始画。
  师:“他们两个谁画得更好?咱们从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找答案”,教师板书。
  整体感知课文激趣--师:“由老师板书的标题猜文章写什么内容,你认为标题如何断句”
  生1:“记叙‘文与可’画竹子的事儿,断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生2:“记叙‘文与可’怎么画‘偃竹’,断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师:(深情地朗诵)“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了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起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的职位,想起了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所以,这篇文章是因一幅‘筼筜谷偃竹’来追忆悼念表兄文与可,标题应断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质疑激趣--师:“这篇文章的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说此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极为闲散;也有人说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也就是说文章看似闲散,其实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贯穿始终。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1:“文章不闲散,贯穿文章始终的是偃竹,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2:“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文与可这个人物,由开始的文与可画画,到中间回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一些趣事,最后写到文与可病逝,作者睹物思人的悲伤情怀。所以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
  生3:“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感情,即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正是由这种怀念之情,作者就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睹物思人,由此想到自己与文与可的一些趣事和感悟”
  抓住课堂生成激趣(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难点)--师:“既然文章文脉贯通,第一段阐发的画竹理论与第二段的趣事怎么有什么关系?
  “作者所要追怀、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亲戚,而是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创造和成就。这篇文章一开始也就从介绍文同对于画竹的艺术见解落笔。第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那么,表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么值得我敬仰?第二段通过三件趣事写表兄的率性.随和,让苏轼感到如春风细雨,消融了年岁的隔阂。眼前的表兄,就是生活中快意人生的好朋友,才正可见作者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 结尾“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课文讲至此,学生顿悟。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说明,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教学设计应以注重单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为宗旨,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师要大胆放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维,创设一种真正自主的合作探究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课文人物形象。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能死守教案,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不要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自己预设的木偶、课本的奴隶,注重引导、注重珍惜学生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2年3月20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