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境两淡然
一
多年来,特别仰慕孟浩然的人格心境——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达观自适,随遇而安,人诗合一而臻至仙品。本为结庐人境的一介俗夫,却也难堪车吵马喧的尘世。唯想深隐市井,祈求那一刻心远地偏的安宁。
曾经认为,若作人如诗则如孟浩然。虚其怀、敏其言、谨小慎微,将性格的锋芒遮掩起来,唯求普通和平淡。孟浩然之诗“淡到看不见诗”了,自己也愿意平淡到人群里寻不着自己。曾经工工整整的将下面的诗句抄在工作日志本上——“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老是就有摔碎的危险。还是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泥土更为普通的东西了,就让我成为泥土好了。
二
曾有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些痛苦和茫然却仍在缠络着我,令我辗转徘徊低回萦首而百思而不得其解——就因为更多的人仍对自己侧目而视,仍说自己桀傲不逊、自命清高、目空一切……
朋友说,这不怪你自己,怪这个庸碌的尘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土高于岸,流必湍之。虽然你自己不敢以秀木高土自比,可你多年来苦心孤诣的那种精神追求的经历,使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卓然独立的个性特征了。这样一来,你虽不能成为珍珠,但也足以成为一块有着灼然光华的砾石了。就算把这块砾石撤落尘寰,但泥土和尘埃也难以完全遮掩其灼灼逼人的光芒。这些微弱的光芒不经意间又剌痛一些目力短视者的眼睛,他们又不愿意闭上自己的眼睛,他们所做的只是用自己的嘴巴搅拌起漫天的唾星和尘埃泼向有着微弱光华的砾石。自古而今,这样的悲情闹剧就一茬又一茬地惊人相似的上演着啊。
三
于是,有一种来自心的释然使我眼平如镜——泰山自高,是因为几千年的堆陈与积淀使其形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傲岸气势。那些葡匐于泰山脚下的小山包就因为仰视泰山而心怀芥缔吗?但泰山是绝对不会因这样的情形而自怨自责。自己原本不是泰山,只是一块小小的砾石而已。若做人如诗,则做有境界的人——诗以境界为最么。王国维说境界有大有小却不以大小分优劣——“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是大境界,自有一种疏廊辽阔之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小境界,但也别有一番清冷幽滟之胜。不能成为泰山那就成为砾石吧,但必须是有光华的有灵性的砾石;不能成为黄河,那成为小溪吧,但必须是最清澈最快乐的小溪。只要是有境界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就会反射朴实的光华,就会流淌澄澈的音乐。
四
人格和心境的淡然是一种超脱了自然和世俗的状态,那是一种人闲花落、月静山空的安逸和宁静,是人的精神经过忧患和磨砺的过程而渐趋平和的一种宁静状态。
人格淡然,在凡尘俗世中就能展示“采菊东蓠下”的潇丽之态;心境淡然,在吵杂奔忙的时日中,就会出现“悠然见南山”的豁朗之境。人格心境两淡然,则是陶渊明踏遍千岩万壑历经千山万水之后的一种心灵之悟。
儒家所谓“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状态其实是古人人格心境两淡然的必然结果。那是仁者和智者将面前的奇山异水内化于心的一种过程,又使自己的人格心境与面前的灵山秀水神奇地化而为一的一种过程。
仁者无忧,智者无虑,则是这样内化融合而达到的必然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