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薛亚莉  时间:2012/6/4 14:56:58  来源:薛亚莉原创  人气:2516
  一个多月以来,我们以“学研稿”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在七年级(1—4)班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试验,通过这段时间的试验,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现就具体的操作流程小结如下:
  一、学研稿的设计
  我们充分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课堂改革能否成功关键首要在于学研稿的设计。因此我俩每节课前精心设计学研稿,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名言积累、学法指导,主体部分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延伸拓展、课堂达标四大类。其中预习导学设计主要涉及背景资料、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生字词以及课文整体感知等内容。学习研讨部分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课堂达标则针对当堂所学进行测试。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
  在目标设定时我们力求:①呈现给学生的必须是学的目标,而不是教的目标;②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③出示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以每个学生都明确为度。
  (二)设计的导向。
  我们学研稿的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导引”、“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将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体现出本导学案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活动版块的问题设计出发点也是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可以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预习和活动的过程。问题设计也不是简单的填空型,而是尽量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合作学习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和讨论中升华、巩固。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的突破等。
  (三)课堂检测版块的检测题突出层次性。
  课堂达标检测题的设计我们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达标体验”,难度不大,紧扣基础知识,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效果,要求全体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
  第二个层次是“成功体验”,是经过组内合作讨论后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第三个层次是“挑战自我”,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如此,课堂检测设才有效;才能真正在课堂中才能讨论,才能交流,才能合作,才能提高。
  二、学生的有效预习
  坚持上好预习课,保证预习质量,根据课型特点,有的单独占用一课时,有的与其他环节一并进行。预习的一般程序是“出示预习目标→明确任务和方法→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检查与反馈”。教师在整个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到各小组的预习活动中,与生互动;另一方面捕捉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并做好具体的反馈。
  三、课堂组织
  在上课之前教师抽阅部分学研稿,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以便教学中有的放矢。上课时先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然后进入课文解决学习研讨中的问题,课文内容理解后,在进行拓展训练,做一篇同类的阅读理解。整个学研稿主要以习题的形式来展开,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体现自学特点。总体上是先自学教材,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
  1、这一步骤是建立在有效预习之上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性环节,也是树立学生“自信”的关键所在。本步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预习中捕捉到的问题;二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性问题;三是课堂上生成的其他问题;四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2、此环节的基本程序是:讨论生成目标→学生合作研讨→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精讲点拨→训练反馈。这一程序是以问题为轴心的,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四、学研稿的批改
  我们对学研稿的批改注重及时性、实效性。批阅时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如此,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当然有的导学案是需要认真批改的,对于不需要要批改的,老师检查可以粗略了解,可以做“淡化处理”,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总之,我们坚持做到从学研稿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上课才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
  以上就是我俩结合一个多月来的课改实验课堂构建方面的小结。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