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模式下的物理教学
作者:张后乾 时间:2012/8/2 8:10:41 来源:龙卷风999999原创 人气:383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现的是教师中心。这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会让学生头疼、厌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物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本文拟就在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引下中学物理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究谈些体会。
1、导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提出导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问题可来源于生活,可从课本实例中产生,让学生有一种迫切追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尽量找到学生能轻松接受知识的切入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通过演示实验,讨论与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从八年级开始学物理,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刚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课本第一节《有趣有用的物理》也是这样设计。如通过演示“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学生看到水又沸腾了,都很吃惊,精力高度集中,兴趣和好奇心自然被激发。我在进行《汽化和液化》一节时,首先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寒冷的冬天,带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时,眼镜片变模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一步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更认真、精力更集中。
2、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发展思维创造条件。
随着教改的深入,合作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学生的喜爱,它能提供宽裕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自主思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尝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拘形式地研究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争讨、辩论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转变后的学习方式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了合作意识,发展和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并非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价值或学生通过个体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就会失去意义。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完全明确自己在新的学习方式转换中角色转换,认为教师安排学生讨论后,教师任务就是自己准备下一个程序的教学或站在讲台上观看学生,似乎学生的讨论与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例如:在“简单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限定人数)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放开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点拨,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下一张表格,让各自归纳这节内容的知识要点。比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选出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或静止情况不同,判断物体相对运动的关键在于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的不完整,鼓励同桌间互相争论“应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了答案:汽车相对两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相对于车上的乘客或另一辆与它同方向、同速度并排行驶的车来说是静止的。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为什么“飞机怕鸟”?让学生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解决,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学生讨论得更激烈。在这种积极争论的学习氛围中,教师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找到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看来,探究可使学生的思维至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3、通过反馈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在反馈中,题目要具有代表性。
通过练习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达到当堂达标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设计的起点要适当,尤其不能过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2)经常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尤其对后进生,更要以鼓励为主,因为只有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们才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得更好(3)为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创造机会。(4)创设融洽和谐的学氛围,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