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的特点和导向

作者:不详  时间:2012/8/20 11:06: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7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的特点和导向
  山东特级教师刘庆亮
  一、依托主干知识
  杨宁一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中说:“知识是任何一个学科学习的基础,历史教育也概莫能外,不能因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就忽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没有了知识,所谓的能力培养就成为空中楼阁。历史学中的知识,最基本的是基本史实而不是结论”“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
  依据稳定的命题导向,山东文综卷与全国其他试卷一样,一直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今年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主干知识,如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国民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西欧经济一体化、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凡尔赛体系等。
  这样的命题导向是稳定的和积极的,它增强了高考考纲、课程标准和课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可以引领中学一线师生在教学中稳扎稳打地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和杜绝高三复习中那种脱离课本的极端做法。
  二、命题脱离课本
  高考试题依托主干知识,也不代表单纯依赖教材知识,而是指历史课程知识。高考突出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考查考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
  2
  素养。传统的命题思路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而当前的命题思路则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这表现在单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题目已经逐渐淡出高考,试题的主导形式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今年山东文综卷的试题全是材料题,并且继续保持了阅读量少、材料简洁的一贯风格,稍微遗憾的是材料的形式较为单调,除第28题的材料一是表格材料之外,其他均是文字材料。
  近年,新课程高考运用新材料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运用新材料考查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扩充史实,即将教材中相对简略的史实,进行补充和扩展,形成新的命题情景。三是完全创设新情景,考查主题与教材无关,通过对材料的释读运用所学过的同类知识和已有的方法,对试题作答。通览2007年以来的山东文综卷,材料的运用基本以前两种情况为主,一是体现了山东卷稳健的风格,二是避免了“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
  这样的命题风格和导向也是很好的,一是可以进一步纠正我们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从宏观角度讲,历史学是对历史的重构,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或解释,它本身不是历史,是经过研究人员筛选出来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观性。从中观角度讲,高考强调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从微观角度讲,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资源。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标多本,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高考不可能根据某一种版本的教科书来命题,我们的教学也就不能以本为本。二是可以进一步纠正我们的教学观: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材料教学,引领学生不断明确观点结论均来源于史料,能够解读各种不同的史料,能将史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理解,得出新的认识和观点。因此,杨宁一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中指出:“正确运用史料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仅是一般历史教育的问题,而且是培养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的国民素质问题。”
  但是,我们还要防止一种偏向:高考与教材既然已经渐行渐远,在教学中就不需要依托教材了。因为,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无论试题材料多么新鲜,情景多么新颖,高考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史学范式、考查目标,都与教材是一致的,有依存关系。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资源,学生的知识、能
  3
  力基本都来源于此。通常情况下,高考试题都是“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只是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三、注重阶段特征
  从2007年至今,全国大部分新课程试卷依然按照大家所熟悉的中外两个通史的顺序编排试题,很多试题的落脚点仍是横向的阶段特征,注重考查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不仅弥补了课程标准的局限,也进一步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山东文综卷多年来一直坚持了这一命题原则,今年亦复如是:如第12题考查了宋朝的阶段特征,第28题以严复的早期经历为切口,考查了中国19世纪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个命题导向为高三的二轮复习提供了实践依据,要进一步探究模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横向特征。
  四、注重思维创新
  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在《对历史教学的若干反思》中指出:“历史事实一旦如此就永远如此而无可更改,但历史学(即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诠释)却必然不断地在更新。一旦我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原来的史料就被转化为新史料并被给予新的诠释而获得新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历史学习的要旨并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更在于接触多元的价值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人类历史的研究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观念的变迁史。
  新课程高考多年来也一直坚持这一史学导向,最经典的试题可以算2010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的第40题,它颠覆了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多年来坚持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可喜的是,今年山东文综卷第36题也体现出思维创新的亮点:我们一致认为袁世凯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是一个违背民意的反动人物。但是该题援引了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体现了当时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五大理由:“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这个命题导向也是很重要、很积极的: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试题所给材料中可能有新的观点,学生在做题时就要充分运用所有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这些内涵式材料题的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寻找:材料有可能与教材的内容相关,但教材的内容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突破定式思维,多注意一些新的学术成
  4
  果,历史材料有时候要比教科书的观点结论重要!
  五、体现多元史观
  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学是主观的。史学观念的转变具有必然性: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历史,去挖掘真实的历史,去重构历史学;二是史学研究的需要,当前的史学研究已经摆脱了过去以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主导的局面;三是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四是高考改革的需要:高考命题的主体人员基本由高校教师组成,他们在命题中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通观近年的高考命题,体现的史观主要是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而且经常会出现多种史观混搭的试题。
  今年的山东文综卷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命题导向。如第13、14题体现了革命史观;第15题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第16题体现了全球化史观;第28题则体现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其中第(1)(3)小题涉及近代民主革命,第(2)小题涉及政治民主化;第29题考查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六、引领价值观教育
  高考三十年以来,过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价值观立意的时期。走当我们把历史知识等同于历史的文本知识时,所谓的高考测量就是对学生能否熟练地记忆教纲、考纲和教科书内容的考查。当我们把历史知识的学习等同于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时,高考测量又容易与高校的历史专业训练相混淆。只有当我们把历史知识看作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基本素材时,高考测量才能够更接近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因为,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思想的学问,一份理想的历史试题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因此,多年来新课程高考一直坚持这一命题方向。
  今年山东文综卷也有很多思想亮点:第28题的立意是“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第15题、16题、29题都意在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
  5
  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第35题则鲜明地关注社会转型问题,与时代主题相呼应。
  高考命题专家曾说:高考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都可以找到与现实的某种联系。通过近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关注最多的就是那些与当今社会生活、世界发展的重大课题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因此,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师。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讲,无论看电视、读报看、上网、交流等,在生活中无论干什么都是在备课!而这个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更要去引领学生,因为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出有思想的学生。
  当然,今年山东文综卷也有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有所弱化,如史学探究方面,2011年有所尝试,但区分度不够,今年没有继续深入,只是在选修三试题中有所体现,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是一种导向罢了。瑕不掩瑜,整张试卷于平实中见新意,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和、平实,试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符合山东实际,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试题稳中求变,于平实中见新意,平实而不平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