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加减法——读《白兔与月亮》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 章国华 时间:2012/9/3 16:49:18 来源:浙江章国华原创 人气:477
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到底是谁惹的祸呢?应该不是月亮惹的祸,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没有任何改变。真正改变的是,本来属于诸神之王的月亮,现在归属白兔了。于是,白兔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可见此时,白兔赏月的心态已由“审美”变成了“占有”。白兔紧张的心弦之所以绷得这么紧,是因为白兔太在乎月亮了。正如寓言中所说:“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值得一提的是,难道诸神之王就没有过错吗?诸神之王没有考虑欣赏权与拥有权的巨大差别,也没有考虑白兔是否有能力拥有月亮,仅仅因为月亮有赏月的能力,就把月亮的所有权给了白兔,白兔虽然善于赏月,但这不等于说,她就该拥有月亮。如果诸神之王不把月亮赏给他,白兔也只有看看月亮的权利,这样或许白兔就没有得失之患了。
当然,置身事外,我们可以责怪白兔患得患失、不够淡定的心态。我们也可以责怪诸神之王不该这么“慷慨”,给白兔患得患失造成了客观原因,我们甚至还可以责怪月亮,是她的美丽存在勾起了白兔的占有之欲。但以兔观人,生活中我们同样会遭遇白兔一样的困境。
话说回来,拥有月亮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的能力。白兔之所以得失之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懂得“得与失”的辩证法。白兔不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月亮不是单单属于白兔和任何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人的。白兔还不明白:如果失去月亮的所有权,反而能得到赏月的快乐,这不是对月亮另一种意义上的拥有吗?或者说,审美的人生其实比实用的人生更快乐。所以,这则寓言谈的已不仅仅一个“得失”问题,而是如何智慧地去“得失”的问题。
其实,得到与失去永远是相对的。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给你关闭了另一扇窗,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有得必有失,拥有未必幸福。而是教导我们有时一种意义上的放弃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拥有,人应学会智慧地得失,学会智慧地拥有和放弃。
那白兔该不该得到月亮呢?其实,白兔既可以得到月亮也可以放弃月亮。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白兔,该不该得到“月亮”,我们无法下一个唯一的结论,因为我们每只白兔的心理都有一个月亮,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也会遇到自己的月亮。文中的白兔最后要求撤销诸神之王赐予的决定,当白兔要求撤销决定时,我们或许会理解白兔,或许会责怪白兔,或许会劝解白兔。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一只富有智慧的白兔,不论她得到与失去月亮,她都应该坦然。如果无法战胜自己拥有时患得患失的心态,那就好好去欣赏月亮,这样的放弃何止不是对月亮的另一种拥有呢?如果白兔能怀着“这是大家的月亮,是大自然的月亮”的心态,虽然没有完全得到月亮,但这又何止不是另一种意义上更智慧的得到呢?
哲学家的话,总是以冷静的悲凉,告诉我们一些人世间最朴素的东西。寓言的作者周国平关于“得与失”是这么说的:一般说来,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我们从呱呱坠地时就得到生命,之后又从父母那里得到衣食、玩具、抚育,之后我们又得到爱情、名誉、地位等。所以,我们面对失去总觉得委屈,但就其人生最终结果而言,失去反而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失去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有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但周国平又说到: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读周国平的思想总能给人以困顿中的清醒,迷茫中的大彻大悟。人生有多少得到就有另一种意义上多少的失去。这话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生有多少失去,也就有另一种意义上的得到,只是这种得到我们不能轻易发现而已呢?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
最喜欢“舍得”这两个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得舍只在方寸心灵之间,这或许就是心灵与人生的加减法。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只有智慧的心灵,才能开启智慧的人生;只有真正富有慧心的人,生活才能豁然开朗。
读完《白兔和月亮》,我想说:“这是我的月亮,这还是大家的月亮,这更是大自然的月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