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指瑕:“ 尽吾志”应为“尽吾力”

作者:廖明金  时间:2012/9/26 8:54: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98
  粤教版必修五有北宋名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治学思想“深思慎取”。
  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句中,前后意思连接不上,怀疑"尽吾志"是否应该是“尽吾力”,对此,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原文都是“尽吾志”,文言翻译资料上对此的解释多是“尽自己的主观努力”,但是从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志”字的诠释中都没有与努力有关的义项。所以,牵强附会,不足信。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志”可以解释为志向、志愿、愿望、理想等等,怎么个“尽”法呢?游洞时,“志”在直到后洞之底,可是没到底,能说是“尽吾志”了吗?如果“志”已尽了,愿望已实现了,哪还有什么悔不悔、讥不讥的问题呢?因此,我认为按上下文义,“尽吾志”应作“尽吾力”。
  从意义前后连接来讲,作者一行游览华阳洞,是在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因为有人想出来,而终没有到洞的尽头,最终产生后悔之意,也就是说作者是因为没有尽力而产生悔意的,与志向、心愿没有关系。再者,从这个句子的结构来看,中间是一个分号,两句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上一句讲力足以至而没有至,别人讥笑,自己后悔,后一句的结论是非常强烈的反问句表达没有什么人能够讥笑自己,可以推想这里是说,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做好某件事情,即使没有实现也没有什么后悔和讥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说的“尽力无悔”。
  由此,我大胆推测,此处不是版本问题,也不是传抄错误,应该是作者当时的笔误所致。
  我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其实是想让他们不迷信权威,也不妄作者“深思慎取”的谆谆教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