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如何化“珍珠”?——《泪珠与珍珠》主题解读
作者:四川省荣县正紫中学 龚让能 | 时间:2005/5/6 21:28: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86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第一次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那么,这篇散文的主题应如何来解读呢?
就课文题目而言,“泪珠”与“珍珠”是两个并列的名词,在文中都含有眼泪的意思,但又有所区别:“泪珠”是来自作者的现实人生的感受,是每个饱经离合的人的共同体验,是人人都有的生命之泪;“珍珠”则是为他人背负苦难和罪恶而流下的泪,是对这样的人感激而流下的泪,是为普天下之人流下的泪的结晶。
那么,生命的“泪珠”是怎样化为泪珠的结晶“珍珠”的呢?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引用了奥尔珂德的名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来贯穿全篇,而后的十几个小事件、小片段都是围绕着对这句话的理解来展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急于解释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而是先说喜欢这个句子本身的美,并从修辞学的角度,继续引入自己当时对这样的句子的搜罗,然后通过老师的介绍得出“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的生命体验,由此引出回大陆探亲及探亲文学中的眼泪,于是写到丈夫的眼泪、父母为孩子流的泪。当作者写到探亲文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自己对奥尔珂德名句的理解,也就揭示出了第一层意思:饱受人生辛苦的眼泪能使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清明。
然后,再从两句诗开始,引出阿拉伯诗人编的故事,写到珍珠的形成,用“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这样的句子,圆满完成了从泪珠到珍珠的过渡。紧接着,连举两例,观音画中流泪的观音的泪和虔诚的基督徒的泪,这两种眼泪是更深刻的眼泪,他们是为别人而流泪,为别人的痛苦和受难而流泪,所以是眼泪中的“珍珠”。至此,将“泪珠”化为了“珍珠”,并成功地揭示出了第二层意思:为他人背负苦难和罪恶而流泪,以及对这样的人感激而流泪。
至此,“泪珠”与“珍珠”的含义升华了:如果说“泪珠”一定意义上指人的纯真善良的心地,那么“珍珠”就是指人的善良、爱心和为世人负担所有痛苦与罪孽的责任心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眼泪的理解,正是她对人生真谛的探询与领悟;更是她对人生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仅限于此吗?
作者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①在文中,作者也写道:“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这种分而又合的喜悦之泪,它饱含了整整一代人的多少期盼啊!
同时,作者也曾说过:“我是因为心里有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②
那么,这份情绪是什么?
当然是乡情,亲情,游子之情,家国之情!
这份情绪也完整地体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中,本文也深具这一特点。但作者不是直接写的,而是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引出来的。其逻辑大致是这样展开的:人是要流泪的,流泪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如果经历中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泪的。而“变故”会使眼泪更加真挚纯洁。
那么,这种“变故”是指什么呢?
当然,每个人所经历的变故是不尽相同的,但文中所指却是两岸同胞所共通的,而且是众所周知的。
综上所述,我们也不难看出: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深层次主题,也应该是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
注:
①②张桂芬主编的《教材动态全解(高二语文上册)》第156页、160页。
(注:此文已在《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上发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