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核舟记》教学案例
作者:许晶 时间:2013/1/10 10:45:37 来源:070110232原创 人气:1730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核舟记》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第七单元“技艺超群”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是篇说明文,文中利用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说明文独有的严谨的结构向同学们介绍了一艘小巧玲珑但内涵丰富的核舟。在《核舟记》之前也碰到过类似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因为内容简单易懂,文法结构又充斥着一些专有名词,使得学生听课的效率很低,兴趣不大。到底说明文该用怎样的方法来上呢?使我大惑不解。再加上这篇又是古文,同学往往因为不熟悉课文导致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这又加大了上着篇课文的难度。
考虑到这几点因素,我决定利用导学案“先学后交,教学合一”的优势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同时在课上增加几个活动环节来调动课堂气氛。
主题: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本堂课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其中重点部分在: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部分在: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因为在实现教师已经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对于课堂上要讨论的问题已有了充分的思考,同学们对于这堂课不同于往常百无聊赖、紧张兮兮的状态,在课前已经跃跃欲试。两分钟预备铃后,老师用五分钟时间简单梳理了上节课的基本知识,立马就进入了上课状态。
在导入部分,我组织了一个小活动导入新课,在黑板上让3名学生在一个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框中写上“我是来自王港中学的学生”11个字。下面的同学一听立马精神一振,口中喊着“要做游戏了”。我不禁反思了一下以往上的古文课是否太过无聊了?但也有几名同学表达对这项活动的“不屑”
平时语文课最闹的张琨立马叫道:那么简单的游戏,我来,我来!
班中的“调皮鬼”们纷纷响应!
杨青说:就是,那么简单,我闭着眼睛也能写。
我连忙补充:要求字迹清晰,字体端正,得让同学们看得清楚。
平时埋头苦干、文质彬彬并且在班中字写得最好的学习委员余程东也举起手来:老师,我想试试看!
我顺势邀请这三位同学来填框。果不其然,张琨字写得最丑,但勉强“进框”,杨青写得很端正但只写了6个字就把框塞满了,余程东平时工整清秀的字迹不复存在,也只写了8个字。张琨垂头丧气的下了讲台,口口中喃喃自语:“怎么那么难啊!”同学们都“嘲笑”他。我随后做了总结:“有些东西看着简单,但真正行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就像我们中国传统的微雕艺术,下面跟着明代文人魏学漪来看看微雕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核舟”我同学生们一起分析了核舟的奇巧和文章的写作思路。其中特别强调作者细致传神的描绘了核舟上的人物。鉴于我们班的学生根据文章想象的能力有所欠缺,我在此又设计了一个活动:在班上找五个同学扮演船上的五个人——苏轼、黄庭坚、佛印和两舟子。全班同学一同朗读五人的动作和神态,而上面的同学根据们地朗读表演,下面的同学立马又炸开了锅,争抢着要上来表演。我我最后选定五个人——徐云龙、苏杭、曾海东、夏志强和钱灯来扮演,自己选定角色然后揣摩。
五位同学以讲台为舟的主题,先寻找自己的位置。为了更好的还原书中描述的画面,这几位同学还自备了“道具”。如:
饰演“佛印”的曾海东为了使人物更饱满,自己动手制作了了“念珠”,为了体现“袒胸露乳”更是披上了窗帘,配上他的动作“矫首昂视”活脱脱一位小“弥勒佛”。饰演两舟子的夏志强和钱灯准备了“船桨”“茶壶”“火炉”,一个专注的看着,一个侧耳聆听,饰演的惟妙惟肖。
有了这一环节,当我提问:“这篇说明文是否也当得奇巧二字时?”同学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并且立马就回答到了点子上“文章好在运用形象的文字描绘了核舟上五位人物的神态动作”并且为下面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打下来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们更是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认真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使得原本乏味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教师小结
所以,通过这堂《核舟记》导学案教学,学生们不但克服了平时古文学习“对不上点儿”的窘境,更是通过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的我更是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拘泥于你平时拿手的教学模式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更多的尝试,从中寻找最适合与学生的教学方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