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
作者:佚名 时间:2013/1/18 14:42: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4
国务院批准,授予“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等74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嫦娥二号工程”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2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等18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杰尔等5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及全体获奖者学习,自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郑哲敏简历
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 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 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 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4年10月2日 生於山东省济南市
1943~1947年 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学习,获工程学学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清华大学助教
1948~1952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科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
1952~1954年 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1955~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6~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弹性力学组组长,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爆炸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78~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2~1986年 任力学学报主编
198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大会委员会委员
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主任
王小谟简历:
王小谟 (1938.11.11- ) 雷达工程专家。上海市金山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
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
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从事雷达科研30余年,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别获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论文有《计算机模拟试验法-雷达发展概率的计算》、《三坐标雷达的最佳设计》等。
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图为郑哲敏院士接受媒体采访,回忆自己结缘力学、辗转归国效力、推动中国力学发展的历程。孙自法 摄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
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还是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师从两“钱”结缘力学 辗转归国效力
郑哲敏院士早年求学、工作以及与力学结缘、从美国辗转欧洲回国效力的经历,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现代科技界科学大家“三钱”中的两钱钱学森、钱伟长都有不解之缘。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道,钱伟长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自己影响很大。
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1954年9月,郑哲敏从纽约乘船离美,辗转欧洲,于次年2月回到祖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同年,他还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这一切,深深影响到郑哲敏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1984年2月,郑哲敏还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奠基爆炸力学 引领中国力学发展
郑哲敏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水轮机叶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后来因为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郑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
郑哲敏还通过对“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认为“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于煤层瓦斯中含有的机械能。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哲敏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他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在材料力学研究中,郑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被广泛引用,还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引领中国力学发展的郑哲敏为促进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提升中国力学国际地位等做出重要贡献。
科研需要耐心 倡导“自由探索”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郑哲敏认为,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也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
他提醒说,当科学家并不像大家看上去的那么美。“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乐,但是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在一遍又一遍的错误中寻求突破,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总结创新。”
在郑哲敏眼里,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纵观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自由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造成中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自由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也也应成为一种人生目标。
郑哲敏指出,中国当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压力特别是政策压力很大,现在各种评奖评审、项目申请等,“把人搞得很浮躁,东迎西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年轻人急功近利、不能沉下心来,必然影响到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科研的决心。他呼吁尽快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压,把他们从烦燥、浮躁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
已89岁高龄的郑哲敏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水下高速航行体的流固耦合力学问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作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
耄耋之年的郑哲敏接受采访时一直面带微笑,笑容里还不时透出些孩童般的调皮与无邪。他身边的同事称,微笑与乐观也许就是郑老健康长寿的秘诀。
王小谟: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奠基谋划未来
王小谟: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奠基谋划未来
图为王小谟院士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他与中国雷达、预警机事业发展的不解之缘。孙自法 摄孙自法摄
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空中梯队中多机编队的领队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他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他笑言自己是工程师,致力于将工程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向他颁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虽已年逾七旬,王小谟院士仍坚持在科研一线,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科)科技委副主任。他每天上班,每周都会到实验室与课题组年轻人一起研究讨论技术问题。
“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他还在谋划祖国预警机未来发展的蓝图。
担当: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中国预警机首次完美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潸然泪下,这也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人们第一次看到他流泪。
在迄今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中国必须拥有预警机。于是,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对机载预警雷达规划、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的关键技术。为加快预警机研制,中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后来的自主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
就在外国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将被扼杀在摇篮里时,中国决定自主研制预警机。王小谟临危受命,担纲国产预警机研制工作,为培养中国预警机事业后续力量,他选用年轻人担任总设计师,自己担任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全面指导和帮助总师系统对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和工程设计。
十年磨一剑,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在众多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主流机型,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智库评价比美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在中国历次重大军事演习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优异性能出色完成任务。
创新: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
早在投身预警机事业之初,王小谟就意识到中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
他开始在心中描绘中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思考能否用国产中型飞机实现背负式大圆盘,打造类似美国E-3A性能的预警机,以验证“小平台、大预警”技术,解决大型预警机载机的国产化难题,并通过研制工程的延伸来继续锻炼培养预警机技术队伍。
2006年,在工程研制的关键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不久又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但王小谟依然镇静平和,依然牵挂着预警机事业,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他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王小谟院士及其团队如此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努力很快收获丰厚的回报:中国又一型国产预警机横空出世,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顿,王小谟随后又将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上。数字阵列技术是当前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他认为这是中国预警机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数字阵列雷达和中国国产运载飞机的新型中型预警机由此开始研制,通过“小平台、大预警”,摆脱了中国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解决了中国预警机装备的规模建设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标志着中国预警机的主要技术将从国际先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王小谟院士的创新发展和辛勤耕耘下,中国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
同时,国产预警机装备部队后,还推动解放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体化、信息化作战,推进解放军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在解放军武器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也由此跨入世界上拥有先进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行列,并在国际上有力提升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生活:工作之余演绎多彩艺术人生
在一般人眼里,从事雷达技术、预警机事业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整天要和枯燥的数据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工作与生活一定沉闷而乏味。
喜欢艺术、享受生活的王小谟院士则以现身说法,打破了这副有色眼镜。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游泳、登山,并把游泳、登山作为锻炼身体的好方式,作为放松心情、调剂精神的手段。
王小谟回忆说,当年在大学校园里,他就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组织有一个京剧社,还参加了摩托队。
现如今,王小谟仍是京剧梅派票友,京剧和胡琴依然是他业余生活的良伴,60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他能把那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诉……他曾经在单位的联欢会上为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拉琴伴奏,一曲《苏三起解》、《杨门女将》,曲牌正宗、演奏老到,赢得满堂喝彩。
王小谟院士所在的中国电科被誉为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力军。中国电科总经理熊群力认为,王小谟获得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是“实至名归”,在中国电科为军工电子事业不断突破国际封锁、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过程中,王小谟是技术创新方面不折不扣的领军人,是预警机工程名副其实的“总设计师”。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人民币奖金怎么花?王小谟表示,个人奖金部分,一定要与预警机研制团队共享,另外部分他希望中国电科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两个研究所能提供一些赞助,设立一个专项奖励基金,以激励和延揽雷达技术、预警机事业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未来雷达、预警机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