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持其踵”作何解?

作者:曲阜市第二中学 孔炜|  时间:2005/5/9 16:30: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5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2002年审订本),中有一篇古文《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教材对 “持其踵”解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一点解释颇为不解,主要的疑惑有了三点:1、母亲为什么不牵着女儿的手哭,而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哭呢?2母亲是在屋内还是在大门外,女儿上车时握着她的脚哭泣呢?3“踵”除了当脚后跟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隋树森《古代散文选》注言:“握住她的脚后跟意思是拉住她不想让她走。”他的解释跟教材差不多。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注:“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至。持其踵就是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形象的语言”。这儿的“踵”即脚的意思,但没有“拉”的地方。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她上车后,赵威后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一说,古代车辕的尾称‘踵’。”但此一说实指车厢下部的辕尾,与本句句意无关。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中说:“握住燕后的脚后跟为她哭泣,因燕后登车后,赵太后在车下只能握到女儿的脚后跟为之哭泣,表示舍不得女儿远嫁。”
  刘向所记婚俗的书籍正好能解释这一难点:母亲要从女儿夫家所送的两双鞋中“取一两屦以履女”,穿此鞋至夫家,从此以后白头偕老。“持其踵”便是握着女儿的脚给她穿上从夫家拿来的鞋,上引礼俗明言,女儿是“拜辞父(母)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后才登车,母亲不能送到大门外,所以根本不可能在大门外握着女儿的脚后跟或握着车辕的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可信的解释是:母亲在闺房中给女儿穿上从婆家拿来的鞋,在穿鞋时,母亲舍不得女儿走,握着抱着女儿的脚哭泣。这儿的“踵”实际上是脚,这儿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之更为形象。
  教材的解释是一个折衷的观点,折衷的思想是“中庸”的哲学思想的体现,编者想给我们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母亲“在哪儿握”没有说明,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未知的领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