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要有几块模板——与高三同学谈作文备考

作者:刘步春|  时间:2004/5/21 16:24: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14

    有一个用来制作幻灯的软件,只要打开里面的“空演示文稿”,就会呈现各种结构的板块模型,选择相应的板块,然后在板块的各个局部中输入有关内容,再略作调整修饰,一张精美的幻灯片很快就会在你的手下诞生。由此想到写作,要是有一个软件,能够提供各种文章的结构模型供尚未入门的写作者选择,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模型进行“描红”,使复杂的写作活动变成简单的思维填充,这样或许可以帮助初学写作者增强结构意识,迅速掌握章法艺术。而这样一个软件对广大高三考生又显得特别地重要。
    要设置这样的软件看来是一种幻想,但是,每一个考生掌握几种文章结构模式还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言之有理,囿于定法,文艺的花苑难免单调萧条。但是,在繁茂的文苑里,借鉴模仿或是不约而同的花同样芬芳的不乏其例。朱自清的《绿》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篇,接着写自己的行踪见闻,调动多种手法,尽情展现梅雨潭绿色的奇异,最后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句收尾。这篇文章首句点题,喷薄而出,而后宕开笔墨,叙写见闻,结尾再次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无独有偶,茅盾的《白杨礼赞》其实也借鉴了这样的结构艺术,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起句,然后写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所见所思,最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两位大师用同一种结构模式写成的文章同样脍炙人口。
    巴金的《灯》先写眼前的灯,然后由此展开联想,让思绪在历史和文学中徜徉,结尾仍然回到眼前的灯上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从眼前写起,由此展开回忆联想,最后仍旧回到眼前,这种结构好似游子远行,从家乡出发,一路奔波闯荡,若干年以后落叶归根,重回故里;又像玩童放风筝,在屋后的旷野里放飞,让风筝在天际里驰骋遨游,尽兴之后,收住缰绳,让风筝从云端落下,重归旷野。现实——联想——现实,这种结构模式曾被不少散文名家所用。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先是带着儿子在榕树下嬉戏的镜头,然后是一个又一个关于故乡榕树的场景和画面,最后仍旧回归现实,在与儿子的嬉戏中结束全文。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也是采用这种思路结构文章的,先是带着小儿子在院子里吹蒲公英的描写,接着是由此引发的关于院子里蒲公英和小儿子来历的回忆,最后再现开头的场景,在小儿子唱声中结束行文。
    借助一定的模式,快速构思成文,在参赛与应试作文中更是屡见不鲜。武汉地区中学生作文竞赛有一篇一等奖的作文,题为《陶青有个好妈妈》,写陶青春游,妈妈要到码头上送她,而她觉得妈妈是个清洁工,身份卑微,便拒绝了妈妈的好意,一路上她听到社会各届人士对妈妈的种种赞誉,从嫌弃到崇敬,感情慢慢发生转变,最后当船离开码头忽然看到妈妈悄悄前来送行的时候,她惭愧难当,恨不能飞身回到岸上,扑到妈妈怀里高声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这种转情式结构正是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结构。2000年《中国青年报》以“新世纪的祈盼”为话题举办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南嘉禾李建凤同学的《祈盼》一文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文章没有过多描述有关未来的畅想,主要篇幅是叙述作者的际遇、经历和命运,仅在结尾写道:新世纪在一片沸腾中姗姗而来,望着这和煦的阳光,捧着这柔和的春风,我在心中祈盼: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不要遗下被抛弃的生命,农村的女孩不要再重演我痛苦的历史。这最后一句“祈盼”,实在是久蓄必发、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这种卒章显志的结构也不是小作者的独创,至少选进中学课本的《娘子关前》就是这种结构的范式。
    以上几例说的是散文,议论文中也有一些常见的结构模式,如总----分-----总结构、对照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这里不作一一介绍。
    总之,文章的结构丰富多彩,但又有规律可循,文无定法,但模式是存在的,你一旦掌握了几种结构模式,就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张家港高级中学  215600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