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用词细推敲

作者:浙江省景宁县城北中学 张志盛|  时间:2005/5/15 23:58: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15
  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诗人贾岛有一天作了一首诗,但对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究竟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一边走着,一边用手作"推"与"敲"之势,不料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被抓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说明了原委。韩愈非但没有责怪贾岛,还跟他一起讨论。沉吟再三,韩愈觉得用"敲"字更能体现清幽之境。这个"推敲"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其实很多诗人都十分注意"推敲"用词,注意炼字,上文的贾岛甚至达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之境,因此,杜甫的诗也才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神奇效果。据载,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初写为"到",后改为"过",觉得不好,又改为"入"、"满"等字,共改了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不仅让人体会到春风一到满目皆春的特点,还能让人品出春风的性格特点。其实,我们平常写文章也要注意"炼"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连最会作文的作家也会为了一个字的使用而绞尽脑汁,我们初学写作,用词一定要仔细推敲琢磨。
  作文炼字,要讲一个"活"字。用字活在哪里?一贵在创新,别人用滥了的字,应尽量避免,遣用一字,如能奇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就能引人入胜。范仲淹的《子陵祠堂记》中有一句"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其中'"德"字显然被人用滥了,后来改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改动一字,文采顿出,同时与后文的山水相得益彰。二贵在形象。鲁迅先生写的《祝福》中描写祥林嫂沦为乞丐时的文字就非常传神:"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浑身一抖,放下了,伸出舌头一舐是嘴唇,揭去破盖嘘嘘地吹着。"这里"破"、"空"、"裂"、"抖"、"舐"、"嘘"都准确地描摹着祥林嫂的形象,如果我们试图去掉这些字,祥林嫂的乞丐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了。三贵活化,也就是拟人化。一个带着活性的字一旦出现,如同一个带着青春活力的少女站在面前,读者的思绪也被激活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一"闹"一"弄"正是活化诗句的典范,使无情之有了人的感情。
  在写文章时,一些虚字用得恰当,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传明朝大臣洪承畴曾经为对明朝表示忠心,特意写了一幅对联贴于府门:"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兵败降清,加官进爵,显赫一时,而门联依旧,显然想对新主子再表忠心。有好事者憎恶其行经,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虚字一加,讽刺意味令人拍案叫绝,感情表现淋漓尽致。
                           (发表于《作文报》2004年15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