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准入制如何“拦截”不良教师

作者:不详  时间:2014/5/15 12:53:4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04
  近日,北京朝阳来广营地区一民办幼儿园女教师长期对幼儿施暴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提高准入门槛能否杜绝教师施暴行为?对教师法律意识、心理素养、道德伦理的考核又该如何落实?是否应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一纸教师证能测出教师专业知识是否过硬,却难判断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那么——教师准入制如何“拦截”不良教师?
  考试可增加“法制”内容
  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迅猛发展中伴随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公办幼儿园的学位已不能满足百姓需求,于是民办园兴起,这虽为学前教育解决了学位紧张的问题,但又伴生了一些新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民办园招聘的教师大部分为非京籍人员,且有部分人员在持着“假教师证”上岗。
  “原先,想从事教师职业的非京籍人员在各区县教委人事科报名就可申报教师资格证考试。后来政策改变,外来人员必须回原籍申考。这样,有的人便会花钱办一个假的教师证,关键现在没有人去查验这个证的真假。”北京市西城区民办警娃艺术幼儿园园长祁爱连向记者透露说,目前北京的民办园师资普遍缺乏,有的园所为了正常经营就会昧着良心使用这部分“假”教师。
  记者观察发现,民办幼儿园中京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不大,学历相对公办园来说也低很多。祁爱连坦言,公办园对教师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毕业,教师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均较高,且机制稳定。可民办园幼师一般为初中毕业且学习成绩不是那么理想的人员,为了谋生便选择报考中职的学前教育。
  “其实,不少出事的教师除了没有师德外,还缺乏法律意识。”祁爱连呼吁,应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项目中加入关于法律法规的考试。她认为,教师至少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关于安全的法规。
  聘用后单设“心理测试”
  目前,在选拔新教师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应聘者的职业理想、未来目标的“志向考核”是个难题。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张佳春建议,应通过现有方式建立最为全面、准确的机制来考核教师的思想素质。
  “在面试过程中,增加交谈的时间,通过应聘者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个人品质。同时,可增加心理测试环节,相关部门可科学地建立测量评定的指标等。”张佳春对记者说,教师入职之后的心理考核也很关键。很多时候是因为心理状况发生了“疾病”,才做出了违反师德的事情。相关单位要关注教师心理和生活压力状况,一旦遇到这样的教师,学校要充满感情地予以指导、纠正。有的教师,即使通过积极调整也无法恢复健康,可以主动申请更换岗位。
  可见,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把关过程中,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张佳春坦言,教师内心的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不应选择通过严格的淘汰机制、打分制度等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校长心中要时刻装着教师,教师心中才会时刻装着学生。校长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实心实意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注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实现工作的进步。”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一位教研员认为,教师资格证侧重考核的是专业知识。至于师德方面是否过硬,无法凭一纸证书判断。对教师全方位考量,应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果现阶段无法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入教师心理测试,也要在面试过程中通过问卷、提问等方式来考察。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事业态度方面不适合当教师,有再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无用。有不少地区在招聘教师过程中,由当地教委进行统招,然后直接将新教师分配到幼儿园与中小学。这种准入机制是有所欠缺的,因为一个人的师德、性格、与学校匹配度等软实力的考核,需要具体学校具体把关。在教师招聘中,给予学校一些自主权很有必要,至少学校也要成为教师公招环节的把关人。
  “面试+实习”双重考核教师准入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止是具备教师资格证那么简单。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是必须的,道德更是为人师表的根本。
  燕山区小天使幼儿园园长雷海霞认为,在教师准入机制方面必须严格层层把关。例如,对公办幼儿园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可进行双重考核。
  她建议,在面试时要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性格特点的全方位考察,选拔真正喜欢孩子并且适合做幼师的人。
  幼儿园在招聘时,通常会重点观察应聘者是否具有爱心、责任心,会拿幼儿园教学当中常见的问题来考察教师。例如,如果3岁的孩子出现哭闹不停,你会怎么办?通过观察应聘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性格特点,以及是否适合幼师这个职业。
  “倘若回答只是浮于表层的应付,也许这个老师并不太适合幼师岗位。”雷海霞说,经过面试后,学校还应观察应聘者的实习期表现。在跟班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考核。然后,由园长、教师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意见反馈给区教委,最终才能确定应聘者是否合格。在录用一段时间后,如果认为一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与教师岗位确实不符时,可在灵活调动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岗位进行重新安排。
  记者观察到,新入职教师最终能否适应工作岗位,老教师的品行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实习过程中,学校为其配备的指导教师对新人在业务、品德、职业观上有积极引导,那么新教师很可能会尽快适应并热爱自己的岗位。
  师范院校不应直接颁发教师证
  眼下,有关教师师德的问题频频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在培养教师方面的漏洞。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不少民办园的教师连钢琴都不会弹。这样的教师又如何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艺术教育?
  “我认为还应归结到师范院校的培养。”祁爱连说,很多中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到二年级时就开始实习了,他们在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很短。其实,他们本身还是孩子,对教育的理解根本都不透彻,各方面素养还不完全。由于是学前专业,所以学校一般会在毕业时帮他们把教师资格证办理了,以便就业。
  北京市西城区一所重点中学的刘校长认为,高校给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时间太短了。仓促之间,根本无法考察出该生是否适合做教师或者是否已经具备做教师的潜质。因此,建议师范院校要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师培养、考核、实训机制,为社会输出合格的教师人选。
  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聘用不同学段教师的标准是不同的。“学前教师会直接从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学前专业聘用,因为对这部分人知根知底,是自己区内系统培养的。小学和中学师资则通过公开招聘获得。”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校长齐伟哲表示,通常新教师来学校要半年以上才能判断出其是不是真的适合教师岗位。有些人在面试时,授课能力非常强,可性格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建议师范院校不要在学生毕业时直接发放教师资格证,应该让这部分学生在教学岗位实习半年后再考。这样,可以让学校通过实际观察后作出相关证明,鉴定他是否适合教师岗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