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课文精解之重点段落赏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1/2 15:34: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86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赏析 该段提出了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开头引用王维的《杂诗》,王维借眷念故乡窗前“寒梅着花未”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作者引用此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进而引出“乡土情结”的话题。
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几句是间接引用诗句,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情景下体现出来的故乡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选用典型诗句并化用,使语言蕴涵丰富,拓展了读者的想像空间。如:“良辰美景奈何天”是引用了明朝汤显祖《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名句。既精炼含蓄又不着痕迹,语言表现力强。
“洛阳秋风”出自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张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见到凄凉落寞之景,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恰当地化用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新人的思念。
而“巴山夜雨”化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恰当地表现了思乡之情。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他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感到并州如故乡一样亲切了。全诗写出了身处异乡时的思乡。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写宋之问被贬至岭南后逃归洛阳途中的心情,不敢见乡人的复杂心情。来表现自己有家不能回、不敢回的心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这么多古诗的运用,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赏析
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了乡土情结的形成。“童年的烙印”有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烙印之细、之深、之广,使“童年的烙印”的描写艺术化、形象化,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结尾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赏析
这一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两种情形: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少人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人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开头引用“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这一句民谚,既说明人是眷恋家庭的,又充满乡土气息,正与本文乡土情结的主旨相扣。“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连用四个具有四散飘零的事物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一离开乡土”之后的孤独无助。结尾作者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又把慈母手中的那条线扯出来,牵挂到了卫星上,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乡土之思”的长和远。
总之,这一段从人的成长的角度写出了乡土情结的发展。
4、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赏析
精炼的语言,写出了多数游子异乡漂泊的结局。交代了离乡者可能的境遇:一无所有而回乡;二是流连在外,怕归乡;三是锐气消尽,渴望归隐;四是厌恶官场,淡泊名利,归隐;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
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引用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引用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这些引用,恰当地表现了远离故乡而又境遇不同的人对家乡的不同心态,是乡土情结的不同表现。
5、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
赏析
这一段是写严重的战争和对个人来说更为严重的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在内容上承上写离乡引发思乡,在主旨上开始对乡土情结的升华。
战争引发思乡之情,容易理解,所以作者点到为止,着墨不多,而用较多篇幅并引用顾炎武、霍去病的名言及唐朝李贺的诗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爱国志士的爱国行为,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铺垫。同样,放逐与乡土情结的关系作者也着墨不多,重点有二:一是大量列举被放逐的名人,是为了说明这种放逐遭遇及其引发的乡土情结的普遍性。二是运用例证引证写林则徐,突出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写出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
总之,这一段表面上似乎没写乡土情结。其实,既然任何一个离乡之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家园之思,他们又怎能例外?不写不等于没有,这样处理是为了表明:为国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这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是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赞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