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来“感动中国”?

作者:太原成成中学 郭永超  时间:2014/12/8 21:55: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8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诗,已抒写了十多年。“感动中国”,的确让人感动。虽然年岁更迭,事迹近似,但依旧催人泪下。毫无疑问,它为百姓树立新楷模,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许多人,每年都在长久的期待中于那一晚享用这精神盛宴,一起流泪,一同感慨。可是,之后呢,又有多少感动能够化为行动?
  离开屏幕,随即就回到了生活。那一夜的盛宴,往往成为日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抑或是中小学生的考场作文里信手拈来的论据。站在局外,议论着他们的艰难,咀嚼着他们的不幸,叹息一声。以此,似乎还显得自己同他们一样高尚。我心头突然涌上一股悲凉——我们似乎是在欣赏多幕的悲剧。
  他们用一辈子的牺牲换来人们一瞬间的感动,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大得让人窒息。不能为了感动,而总是将那些最具价值的撕破甚至是毁灭给人看,而且是一年又一年。十多年了,感动中国的人物在变,而一些该变的背景却没有改变。我们为之动容,也越来越为之痛心。
  “感动中国”,感动之后,更要反思。
  在十年前,丛飞捐资助学的事迹就感动了亿万国人。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11年时间,180多名贫困儿童,款物300多万元。作为一名歌手,只知装点别人,却从不包装自己。他捐款捐得负债累累,自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自己的父母妻子都为此而无奈远去,自己的生命也为此在英年时过早逝去。每念及此,都不知道该感动,还是该心痛。
  丛飞走了,一位老人蹬着一辆破烂不堪的三轮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那车辙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他的事迹呈现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时,老人已在三年前就去世了。
  白芳礼,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蹬三轮车,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昏倒在车子上;他曾在冬天满地的积雪中,摔倒在沟渠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着车睡着了……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车。很多时候,由于拉活儿需要,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至于老人如何将物质生活标准压到最低点,风烛残年中怎样的节衣缩食,都不忍心再一一忆起。老人常说,“我哪舍得花钱!蹬一次车赚一二十块钱不易啊,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听着这话,让人心中一阵阵地酸楚。
  从一般的乡村小学,到知名如南开大学,都收到了老人的捐款。老人高一脚低一脚地踩出来一分又一分钱,每一枚硬币落下时的铿锵脆响都敲打着我们的心。 这捐款,如何能收得心安?又怎样能花得踏实?有人计算过,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收五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各种赞美之词纷至沓来,有人说,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都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可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这样不善待一位耄耋老人吗?有人说,他的事迹是一部助学神话; 还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的武训……越听越觉得,越是动听的赞美,越显得那么轻飘,甚至是虚伪。赞美他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些什么?老人,您早该歇歇了!
  今年,又有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因捐资助学而让我们感动,可是,这感动,真让我觉得有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刘盛兰,一位贫穷老人,一位普通村民,孤寡,“五保”。17年,他几乎全靠拾荒过活,可谓贫苦交加。17年里,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买一个馒头都要犹豫。可正是这位老人,却在17年里,慷慨地将自己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老人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等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也就是17年。老人的家在一个小村庄,院子里,一棵榆树下依旧堆满了废旧酒瓶。屋里,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奖杯,再无他物。
  “感动中国”送给老人一张名片——“崇仁厚德”,的确当之无愧;可是,授之者,是否感到惭愧?一位推选委员这样评价他:“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此言差矣,我认为,这恰恰诠释了一个民族对教育的浅薄与敷衍。一群贫困学子的费用如何让一副嶙峋的瘦骨去扛,一双苍老的拾荒的手又如何能拾起莘莘学子求学的希望?
  那一叠叠汇款,不是别的,就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的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的确,现实中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我们也深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与其呼吁改变社会,不如努力改造社区。只是,这副担子也不当落在九旬老人肩上,甚而至于十几年间无人去接替一下。直到有一天,老人精疲力竭,媒体才隆重推出,让国人去感动。真是感动不出来。
  面对他们,不要急于感动,不要匆忙地说感谢,也不要为撰写颁奖词而炼字造句。在酒足饭饱之后享受着悠闲自得的人们,站在路旁,深情地赞美吃力蹬车的长者,流着泪颂扬弯腰拾荒的老人。这样,至少让人觉得,太矫情了。
  总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也不能“苦老人”抑或“苦一两个人”啊!企业乐于为年度“感动中国”而冠名,央视忙于为获奖人物宣读颁奖词,政府相关部门或许还在思考这些人和事是否与自己相关。而与此同时,每天充盈于耳的消息更多的是,有官员巨额贪腐了,有富豪奢侈消费了,有明星悄悄移民了……冰火之间的巨大温差,让芸芸众生怎样适应?
  平心而论,办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义不容辞。那缘何让这些贫苦之人为之而倾家荡产?让人苦笑而心生悲痛。一个人教不了全青藏高原的留守儿童,一对夫妇解决不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一位九旬老人更是资助不起来自全国的贫困学生……这些善举的确挽救了不少孩子,但确切地说,是弥补了许多政府的过错,而且对大局来说几乎是无济于事。就像车薪失火,不能靠杯水去救;表扬杯水之功,效杯水之举,只能暴露救火的失策。
  不要再这样“感动中国”了。这样相似的年度的感动,只能反衬出现实的惯性的错乱。
  想起《圣经??新约??玛窦福音》中耶稣的那句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很有道理。当年,孟子见梁惠王时就反复强调要努力做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为政者就要让自己有为而不妄为,施大德而非小惠;就要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没有极端的天气,没有严重的雾霾,世间万物大概都会有怒放的美丽的生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