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 王静 时间:2015/4/15 20:51: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1
一、从局部看,变化鲜明,体现新课标精神。
1.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形式看似未变,但从考查内容看,变化很大。比如第1题往年试卷本题都涉及“核心概念”或“一二段”内容,每个选择项信息都出自文本, 但今年虽然仍然是考查核心概念“悲剧”,让考生找出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但选择项中的 “梁祝殉情”、“致远官兵殉国”、“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和“骆驼祥子沦落”在原文中都没有出现,这道题考查的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的概念,并联系现实进行判断;也就是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不能只注意“以偏概全”、“逻辑错置”、“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错误选项的设置了。而2、3两题的设题区间也是分布到全文各个部分,比往年扩大了检索范围。这说明论述类文本更强调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是“读懂”的意识。课标Ⅱ卷延续以往,没什么变化。
2.文言文阅读第5题两套课标卷首次同时考查了断句题。新课标全国卷连续五年没有考查过断句,今年舍弃了信息筛选题选择了文言断句的考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点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这是一种考查文言文理解的很好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并不鲜见, 北京卷中一直有主观题断句, 广东卷中也有选择题断句。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也更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这也和现在的重视国学、回归经典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套试题中的亮点,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3.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择了对比鉴赏。对比鉴赏是这几年全国18套试卷都不怎么考查的内容,在备考时易被忽略。第8题考查了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第9题需要对比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但是两首七绝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只是对比这种形式考生可能略为生疏。课标Ⅰ卷则继续以宋词为命题材料,第8题从写景的作用角度命题,虽然关涉“情感”,但本质还是对上阕内容的理解。第9题考查“情感”和“手法”,属常规命题形式。
4.名句名篇默写出现了理解性识记的新题型,改变了以往对上下句的单一形式。这样考查超越了识记这个层级,增加了灵活性,也更能看出考生对名篇名句的理解程度。
5.第13题两套课标卷均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辨析,与以往的考查形式不同,颇有新意。不管是Ⅰ卷的“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还是 Ⅱ卷的“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都属词义接近,但又有所区别,本题重在“辨异”,难度倒比往年有所降低。
以上这些变化,都是紧扣考纲的,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又能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可以体现新课标精神的。
二、从整体看,难度适中,平稳平和。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在命题思路、题目题型上不断靠拢,总体难度大致持平,卷Ⅱ要容易些。在卷面结构、选文标准、测试方向等方面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试题结构稳定,分值稳定,平和大气,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两套试卷的结构相同: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2句翻译,每句5分,共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3题6空,共6分),选做题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置1道多选题,3道主观题,最后一个主观题为探究题,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计20分),作文(60分)。全卷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32分,主观题118分。
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选文均为社科类的文章,去年的“凤文化”和“老子”都与古典文化知识有关;今年的“悲剧”和“古代的食品安全”,一美学作品,一在现如今也极有时代意义的社会生活类作品。可以说选文的范围更为宽广,更注重精神层面和现实意义,整体上要比去年的材料(尤其老子那篇)简单些。
2. 文言文考查的依然是人物传记,《于休烈传》出自《旧唐书》,《韩文传》出自《明史》,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试题,难度都不算大,如卷Ⅰ第4小题的“属文”“践祚”“励精”“荡覆”四个实词均很常见,翻译题也难不倒练习了大量文言文试题的考生。而卷Ⅱ较卷Ⅰ在理解和翻译上更容易些。
3.古代诗歌阅读题还是以唐宋为主,重点考查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关键在于能够读懂诗词,能够准确分析表现手法,把握情感。
4. 默写没有超出考纲中要求的64篇,应该说是考生掌握得非常熟练的一道题。两套试题均选了初中的一篇、高中的两篇,有诗有文,选题年代跨度从先秦到唐宋,更侧重于情境默写,虽有变化,但难度也不大。
5.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二选一模式,命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最后一题都是探究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依然是小说,还是侧重于人物、主题、情节和艺术特色的考查。其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是两套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其他两题均考查了叙事方法的类型、作用以及情节作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仍旧是人物传记,卷Ⅰ《科学巨人玻尔》、卷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一外国名人,一中国巨匠;两卷均延续了去年的相关链接。卷Ⅰ考查的外国名人的传记片断,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去年就考了《“飞虎将军”陈纳德》。人物传记题考查最多的还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无论是小说还是人物传记,探究题难度都不算大,特别是人物传记的探究题,相信考生能够从容应对。
6.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成语题形式改变,病句仍然是成份残缺、偷换主语、关联词位置不当等类常见的错误,连贯题也仍然是嵌入式6句话排序,难度不大。
去年的第16题要求根据材料补充句子,考查了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语言连贯能力等多种能力,成为去年试卷的一大亮点。今年的第16题仍是“补写句子题”,考查能力全面,难度适中,比仿写更为灵活。
第17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与去年考点相同 (“中国环境标志”图标),今年是图示的“构思框架”,既考查观察、想象与思考能力, 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且内容关涉学生活动,贴近生活,这是考卷中最时尚、最智慧的一道题。
7.作文部分,卷Ⅰ“山羊过独木桥”和去年作文形式相比,材料内容变成了现实生活镜头剖析,但材料的情节看似简洁明确,却一波三折。材料所显示的质朴语言表达和情节单纯熟悉的表象背后却暗藏机关,立意不一,材料展示的规则究竟该赞成还是反对、结局是认可还是无效,可以说仁者见仁。可以为这对和平过桥的同学喝彩,因为他们懂得化竞争为合作共赢;我们不赞同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违反了游戏规则;纵观材料,考生不妨从以下角度审题立意:学会变通(创新),打破规则,合作共赢,遵守规则等。最佳立意是前两个;第三个次之;最后一个虽符合题意,但不是太好。好的作文题目有《让合作之花绽放》、《狭路相逢“和”者胜》、《敬畏规则》、《思维一转天地宽》等。卷Ⅱ“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题目平稳中正,很多学生有话说,像莫让依赖成为习惯,生于忧患,爱的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存法则等,这些立意都不错。
总之,今年的作文命题既有现实性,又有思辨性,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还是很成功的。
三、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尚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和考试这两个相互制衡的环节里,新课标试题其实还有着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在日益重视母语的社会大环境下,却不考查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标点符号,近义词辨析,文言虚词,文学常识等。这样,就造成了语文学习的片面性。因为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不考,当然不重视,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受影响。
2.文言文阅读常年只选人物传记,甚至都是官员传记,显得死板、官本位化,学生当然很难理解和感受到古文的优美。在选文的内容和水平上,课标卷可以借鉴山东、浙江、江苏高考,一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甚至《聊斋》中的选文,都是不错的材料。
3.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做题,平时训练、高考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传记题。而选做题 “不等值” 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今年也是如此。 整体看,传记题目以筛选信息为主,难度要小于小说阅读。从这个角度讲,选择传记题更易得分。所以造成文学类文本阅读形同虚设,许多学校老师在复习时只讲人物传记,淡化了整套试卷的文学性,也对日常的教学、中国文学的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
总之,新课标卷承担着太多的责任,关系着太多人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国家的未来。而语文又关系着精神世界的建造,中华文明的传承,它不仅让我们解题拿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饱满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文明不断发扬光大。我们期待,新课改的脚步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坚实,越来越接地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