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仕则优”对教育生态的破坏不容小觑

作者:李兴旺  时间:2015/9/6 19:20:5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转载  人气:388
  前段时间讨论优秀教师离开讲台的问题,有人提出了“教而优则仕”的说法,认为优秀的教师被提拔为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领导从而离开讲台,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事实上,“教而优则仕”并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优秀教师不只是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优势。如果这样的教师走上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管理岗位,那不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目标了吗?当然,如果所谓的“优秀教师”不过是应试专家,那么,将他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只能使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育在违背教育规律的路上走得更远,后果很严重。
  不可否认,“教而优则仕”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现实中比“教而优则仕”更普遍的是“教而仕则优”,即一名教师并不是优秀教师,甚至可能是不优秀的教师,但当了学校或教育部门的领导后就“优秀”了。说一个教师优秀,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工作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二是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优秀奖”凭证。按理说,这二者应该是重合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对教师的切身利益来讲,口碑是没用的,获奖证书才是有用的。而得到权威部门认可的“优秀”,一般都是层层分配指标,再由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凭先进材料向上申报。有时候,管理部门会对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戴帽”分配;有时候,指标分配到学校后学校领导班子会进行“内部消化”,如此一来,一线教师往往连基本情况都不知道。至于文件上“必须向一线教师倾斜”的规定,那根本就不是事,把材料写成一线教师就行了。
  目前,含金量最高的优秀奖项当属各级党委和政府于每年教师节颁发的“园丁奖”,可获此荣誉的多是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一线教师却是凤毛麟角。而获此荣誉的领导又绝大多数是先做领导再获奖,很少有一线教师获了奖后再做领导的。
  “园丁奖”对教师而言真是太有用了,首先,年度考核可直接定为“优秀”;其次,对晋职晋级和获得各种资格来说,它是一项重要的筹码。领导们能给自己评的奖项当然远不止“园丁奖”这一项,还有“师德标兵”、“教改模范”等。因此,一般学校领导们的晋职晋级总是走在教师的前面,而在管理部门的档案资料中,教师中的“优秀者”也就主要都是这些“教而仕”者了。
  “教而仕则优”对教育生态的破坏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它破坏了教育的学术生态:让许多本来应该以学术为基础的活动变成了权力的角逐,从而淡化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些教师对学术的执着与追求。其次,它破坏了教育的民主生态。评优的过程中充斥着长官意志与暗箱操作,“客观、公正、公平”变成了一种讽刺,教师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第三,它破坏了教育的人文生态。在这种环境中,一部分教师会变得善于察言观色、善做表面文章,他们要么想分得一杯羹,要么也想跻身“仕途”,缺少教师应有的人格、气节和人文情怀,而这样的人如果“教而仕”并且“仕则优”了,会进一步破坏教育生态。
  “教而优则仕”没有什么不可以;“教而仕则优”却是非常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已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如果仍然遭遇“教而仕则优”的困扰,就会出现好经被念歪的现象。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更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