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思,思有所抒

作者: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 徐燕辉  时间:2015/9/30 7:59: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2
  一天下午的课间,学生跑过来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我刚听到这个问题简直懵了,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问题好宽泛。为了弄清楚她的意思,我叫她叙述的时候再具体一点。
  她说:“现在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小说式阅读,看的时候很认真,看过之后什么都忘了。”
  我现在算是有点明白了,她的困惑就是阅读让她感觉没有什么收获,让她觉得没有什么效率。当时我给她的答复说的比较笼统,一会上课铃又响,不知道她弄懂了没有。
  这个问题也一直缠绕着我。我总在想如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想来想去,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困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我所接触的学生,有很多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是一种浏览式阅读,或者是那个学生所说的“小说式阅读”(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其实,我以前读书也有这样的感触,只不过没有去追问,只是一直默默地读,读多了似乎心得体会就多了。
  这让我想起东晋陶渊明有个关于读书的故事。话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关,于读书有什么妙法?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要坚持,而且要善于发现。我觉得阅读的关键是 “读有所思”。当然,前提是用心地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显然,很多学生的阅读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阅读时没有思考的意识,甚至不知从何“思”起。
  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何“思”起呢?
  我认为先从吸引你的地方“思”起,一个字眼、或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或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或一段对话等等。因为这些吸引着你的,正好与你的趣味相投。她的魅力足以让你很情愿地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思考,思考她为什么那样吸引着我,妙在哪里?比如我在读史蒂文??利维的著作《从零开始——创建你自己的课堂》就会被文中的一些字眼,一些句子。像这样的:“我越思考什么才是教学中重要的东西,我就越认识到其核心就是提合适的问题。”意思不难理解,那就是教学中重要的是提合适的问题。同时这又与我对教学思考的情趣一致。于是让我的眼睛止步的是“提合适的问题”这几个字眼。也正是这几个字,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产生困惑。我觉得作者说出了我说不出来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是与学生一同前进那个队伍中的指引者。在课堂上,作为指引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是怎样,为什么会这样。一个真正的指引者,是在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这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但是,学生为什么对这样的问题无法产生兴趣呢?是不是这些问题提得不够恰当?而现实中,课堂很多问题都是为了应试而设。一来问题远离了生活,让学生那片正待开发的头脑无法触及,他们便无法感觉到问题的指向,更不用说思考。二来长期没有注重问题的本身,一味追求答案,忽略思考的过程。平时很多问题已经无法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所以“提合适的问题”就非常重要。显然,“提合适的问题”要根据每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具体的操作才最重要。
  其次,思考之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完成。个人阅读时的思考如果没有通过表达,它依然是模糊不清的,依然是凌乱的。因而,只有通过表达,思考才能得以更好的完善。那么这种表达,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思维梳理的过程,当你把感兴趣的东西抄录下来,把自己的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会让你保持清醒,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习惯。显然,“思考——这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异常复杂的,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语)尽管思考是痛苦的,但思考之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思考这东西,其实可以转换成提问题的形式。比如我读上面提到那本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提了这几个问题:我收获了什么?具体地说,这本书作者说了什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一个语文老师,我应该学习其中的什么?我今后该怎么做?后来我在读书笔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作者史蒂文??利维整本书讲的是如何创建自己的课堂。我看到的是作为老师的她,在课堂上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而那些孩子有着充分的自由来表现自己。“在一间空荡荡的教室里,怀揣美好而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利维先生带领孩子们展开了跨学科的课题学习活动,开启了一段基于学生已有经历的真实而又奇妙的旅程。”从“跨学科”这个词给我的启发就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只是,还要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扩展知识面,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这里的“真实而又奇妙”大概就是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让他们感受到真实,还要让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奇妙,享受奇妙。这是我的读书感想,即使时间流逝,再过去几十年,我只要翻开这个读书笔记,我还能找到当年思考后留下的痕迹。这些思考的痕迹会见证一个人思想的成长,让一个人的思想慢慢地成熟。
  读有所思,思有所抒。这样之后,我想阅读的质量就会在你不易察觉中慢慢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