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姓“语”
作者:郭洪安| 时间:2004/5/23 9:32: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44
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应注重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即交际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无处不语文”“无事不语文”。课内课外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与人的成长、成人、发展相联系。“语文”的成分包括语言和文字材料。
怎样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呢?
首先,扎实“双基”要姓“语”。学生对字、词、句、篇和逻辑、修辞等等基础知识,要学懂,学通,学扎实;对于听、说、读、写和观察、积累、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以及联系、联想、想象、发现、重组、新组等等基本能力,要得到扎实训练培养。很显然,扎实“双基”的全过程必须姓“语”。
第二,进行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目的明确(目的应该不是单一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应该是灵活的;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具体、生动的,还应该是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在具体的语文语言活动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语感,进入语言的新境界,到达语文的新水平;在活跃、敏捷、灵活的思维活动中,萌生出某种灵感,甚至可以有“语不惊人始不休”、“言无妙处重斟酌”的情形。可以断言: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形成佳句名言和好诗美文。显然,这是刻意的、精心的、创新的姓“语”。
第三,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交流要姓“语”。这里的“交流”包括口头语交流、书面语交流、计算机以及电信语言交流。一切思维产生的定型意义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或者是心里的话,或者是口头的话(有声音的、没声音的),或者是书面的话,或者是电信信号通过计算机、手机荧屏显示的话……我们学习每一门科学要理解语言(文字),不然就学不好;我们常常和别人谈话总想把话说清楚些,把意思表达明白些,不然就无法交流;我们每写一个文件、每处理一件事情,都离不开“语”这个家族的齐心协力。我们的几千年文化文明的宝库中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技术资源,可以古为今用,在过去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明,现在和将来都这样。语文是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也是人们生活知识、生产知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科技知识的宣传交流工具。自然这就是“无事不语文,无处不语文”。这就是自然人们姓“语”的科学选择。
语文教育工作姓“语”,就是要善于把语文教学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科学技术等实际联系起来,其全过程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重开发学生智力;既要注重让学生积累知识,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与此同时,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第四、语文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有艺术性和时代性。语文教育过程必须体现语文的艺术性特点和时代特征,体现语文的文化艺术品位和文化艺术价值,体现与现实时代的文化生活和语文的实际应用密切联系。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具有发展、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有较高的教育政策水平,有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观念,有爱生如子责任心。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求按照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开展有知识性、育人性、趣味性的丰富的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并且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一定的文化艺术水平的成就,反映一定的文化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体现语文交际功能和培育人的作用。这样的语文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向上,以积极乐观的心理投入学习活动,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逐渐形成与现实时代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教学姓“语”的又一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淡化姓“语”的情形 如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单一的追求考试分数的考点教学,“题海”式、“题海战”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尤其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后果是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贻误了学生。
语文教育一定要全面姓“语”,这就是我的语文教育思想观点。
2004年3月25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