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视学生的质疑

作者:田绒|  时间:2004/5/23 12:21: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7
[案例]
  在学习《最后一课》的过程中,老师让他们自行讨论质疑释疑,结束后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们组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可以问吗?"老师说:"当然可以。"这位男生站起来说:"韩麦尔先生如此悲哀,有一部分是否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呢,第二天他要去哪,又去找什么工作呢?"老师笑笑说:"噢,那跟书上写的主题无关。"男孩说:"为什么就无关呢?我们是从他强烈的悲哀中理解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说这种悲哀是由于失业造成的呢?”老师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应该理解的主题,别的你不用说了。”"这位男生说:"老师不是让我们提出心中的问题吗?为什么这个……”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老师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
  这位学生只得坐下,可他根本无心做作业,双眼望着窗外出神……

[评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常常超出教材所写的范围,这是十分正常的,而且应视为十分可喜的事情。因为这表明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表明学生积极的学习主动性,表明学生可贵的独立思考的品质。但是往往有很多老师没有正视学生的质疑。上面案例里的这位老师就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他不仅没有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问难,没有帮助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而且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尊心,束缚与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这样讲,其理由是:(1)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充分自主学习的结果。被动学习只要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机械记忆,无须去思考和提出教材所写的更深层次的问题。(2)学生能向老师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3)学生能向老师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创造性发展。
  这位教师面对学生质疑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在我们很多老师看来是司空见怪的小事。但稍加分析,不难看出我们的有关教师是如何扼杀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可贵精神及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1)用"书上写的"回敬学生质疑;(2)用"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警告学生不要想到教材以外;(3)用命令学生"坐下"结束学生质疑,宣判学生质疑不受欢迎。试想,通过教师如此的"培养"、"教诲",学生还有积极性去质疑吗?
  这个教学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认识,那就是:压抑、扼杀学生质疑精神的"杀手锏"是权威,是教师凭借教师权威向学生施威,从此学生的质疑便再无生存之地。
  我们要反思,教师的这种权威是如何确立的?一是传统观念如"师道尊严"观念的遗留;二是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教材转;三是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视"灌输"为己任,只要求学生"听""记",不要求学生质疑。从中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我们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自身角色,不仅视学生为朋友,而且视学生为老师,向学生学习。实现这一点并认识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便会提到教学议程,从而打开新的教学局面。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有很多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我们很好研究与掌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