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无限风光在巅峰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李雪松|  时间:2005/5/26 21:14: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95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近体诗六首》只是其中的几首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让我们走进它们,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艺术才情!
  一、[知识链接]
  [链接一]  近体诗
  相对于古诗而言的,自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具体形式有五言、七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及排律,章法上有“起、承、转、合”的定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化,律诗共四联,按顺序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链接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轨迹
  《诗经》(开创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先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楚辞》(为浪漫主义传统之滥觞)——汉乐府——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南北朝乐府——晋·陶渊明(“田园诗”开山诗人)——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宋词——元曲——明清诗歌(多流派)
  [链接三]  走近作者
  王维,我国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山水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来评价他的艺术风格。
  杜甫,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仕途失意,在文学上反对浮华,崇尚实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古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针砭时弊,表达被贬的愤懑和苦闷。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晚唐诗人,在朋党的相互倾轧中,始终受排斥,潦倒终生,其诗构思独特,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诗风深婉绵密,典丽精工,意旨朦胧。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以有近万首诗作享誉文坛,其诗主要表现自己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风格雄浑豪放,形式各体俱备,尤其擅长近体七律。
  二、[名家评点]
  [评《登高》]
  1、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字用句,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实乃旷代之作。——[明]胡应麟《诗薮》
  2、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仇兆鳌引罗大经的话评颈联
  3、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评《石头城》]
  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白居易
  [评《山居秋暝》]
  沈德潜《说诗语》在评这首诗时说:“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楷模?”其实这两联虽“纯乎写景”,却传达出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恬淡心情;况且,诗人又安能依照评论家规定的何联宜写景,何联宜述情的套子去做诗呢?
  [评《蜀相》]
  作者怀有“致君尧舜”的壮志,却未得施展抱负,对诸葛亮的钦敬仰慕,寓有自身的怀才不遇。“在昔日为英雄之计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泪矣”(金圣叹《批选杜诗》)。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高声诵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人世。
  [评《锦瑟》]
  1、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2、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3、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