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科试卷评估报告
作者:| 时间:2004/5/24 10:1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08
一、 试卷的基本情况
1、2002年省教育厅为指导全省2003年的中考命题,下发34号文件“关于印发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语文科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为150分,除厦门市是140分钟外,其余八地市都做到这点。
2、试卷的结构各地市基本做到简约、合理。题目数九地市语文卷大都在25题左右(含作文),最少的是莆田卷,21题,最多的是厦门卷,35题。评价组认为,适宜的题量应控制在25题左右。
3、各地市语文中考卷的命题思路都努力体现能力立意,普遍增加开放性的试题,这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性,一方面又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新思维。
4、各地市语文中考卷都努力体现语文新课程的精神:
(1)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时代性,各地市语文中考卷的选材都重视关注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例如,福州卷第二题、漳州卷第五题涉及“非典”事件;莆田卷第四题、龙岩卷第一题都涉及“三峡截流蓄水”;厦门、三明、漳州等市卷的阅读选文都涉及“环保”问题。
(2)重视语文能力的全面考查,除常规的语基、阅读、写作三大块外,厦门、漳州、莆田实行了口语交际的测试;三明、宁德在试卷上单列了“口语交际”的题目;龙岩、南平也设置了类似题目。
(3)突出语文母语学科的特性,强调文学语言的积累。古诗文和名言名句的默写的考查分数大都在10分上下,这样的考查导向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化积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注意考查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出现了一些相当成功的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如,福州卷的第3题第(6)小题,文学欣赏与美术鉴赏有机结合,福州卷的卷第6题,语文与历史和谐统一,龙岩卷的第11题,则做到了语文与地理的和谐统一。
二、各地市语文中考卷的主要特点及缺憾
1、福州市:试卷注意语文基本功的考查与开放、创新的结合,最大的亮点在于两题相当成功的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即上文所举例的第3题第(6)小题和第6题);试题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情怀,阅读选文既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又有引发学生兴趣的;卷面设计图文并茂,卷首“友情提示”恰到好处。缺憾在题量偏大,有一定难度。
2、莆田市:继续保持去年的改革思路,即“针对时弊,精简头绪,突出重点”。在考查基本功、缩减题量(结构简约)、降低难度、减低学生负担等方面十分吻合改革精神。缺憾在试题选材过于拘泥教材,使能力立意的取向受到削弱,特别是阅读材料课内比例过大,与中考改革“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的精神不吻合。
3、厦门市:我省首开“听力测试”和“自主命题”的地区,今年的试题仍保留“听力测试”,但取消了“自主命题”的形式;试题注重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加大对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如第19题、26题、33题;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内外结合,既重视了积淀,又考查了能力迁移。缺憾在阅读的文字量太大(九地市之最),相对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4、泉州市:试卷立足本土,展现地域文化和人文个性,所选阅读材料《名城梦》为泉州的作家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爱国爱乡之情,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体味生活中的语文,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第6题的额“制卡片”,第16题的“自主命题”;阅读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缺憾在有些题目略偏,或设题能力层级偏高,造成考生答题方向不明(如作文“七月如火”等)。
5、漳州市:试卷中设计了激励性的提示语,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颇具人文情怀;淡化纯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基础知识;继续去年的口语交际测试,且做到了“听”和“数”的有机结合,如第8题;取材课外的步伐较大,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缺憾表现在整份卷子难度偏大,一些阅读题设题显得陈旧些,还停留在改革前的“文章学的考查”上,个别阅读题还显得与阅读材料有割裂之感,如第15题、第29题。
6、龙岩市:试卷选材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如开卷第一题所选的“三峡蓄水”文段,文质兼美;阅读(三)、(四)的选文贴近学生生活,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还体现了课改新理念,有较强的综合性,如第1题是语基的小综合,第11题是跨学科的综合,这一题做到了语文和地理的理想结合。缺憾在阅读(四)的问题设置上没能体现出“阅读应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作文的提示表述也不利于考生清晰地理解题意。
7、三明市:试卷强调语文基础能力的考查,语基所占分值30分,为九地市之首;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第1题、第2题、第24题;试卷最大的亮点在阅读问题的设置上,将题目分成三个部分,即“整体感知文章”、“局部理解文章”、“整体领悟文章”,这样的编题吻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规范平时的阅读教学。缺憾在于语基块中有一些陈题、旧题,作文题在“旧题翻新”,但实际效果达不到。
8、南平市:今年的改革步伐较往年大,三篇阅读文都取自课外;全卷试题的选材较典范;整份卷子的能力立意取向鲜明,试题增加了开放性,综合性,如第5题、第11题、第17题、第23题等。缺憾在个别题有脱离考生实际能力之嫌,可能照成效度失控,如第10题、第15题。作文亦有陈题之嫌。
9、宁德市:改变了去年AB卷的做法,采用“两考合一卷”形式,试卷的改革力度也较往年大;试题注重能力立意、素质立意、增加了向外拓展的迁移题、开放题,如第4题的(4)(5)(6)小题、第23题等;试题还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如阅读第四题把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及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题是试卷地亮点。缺憾在全卷地书写量偏大,挤占了考生思维的时间,如第5题、第10题、第23题。
三、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有待改进的地方
1、“两考合一卷”,既必须具备选拔功能,又必须兼顾水平测试,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要统一起来,这无疑增加了命题的难度,特别是对试题的难度的梯度的把握,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语文试题的能力层级分明,但能力层级的高、低却与得分率并不成正比,这就大大增加了命题者对难度的把握。现将各地市语文中考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列表如下,意以声明各地市语文中考卷的难度向度:
地、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
平均分94100.1781.81101.0386.8199.69106.9995.390.71
及格率%6671.7149.36575.4252.171.9885.769.159.6
九张卷子,九种成绩,上表成绩并不能说明各地市的语文水平的差异,但是,却能反映各地市语文试卷的难度控制水平,150分的试卷,及格分应该是90分,2003年九地市语文试卷中考卷全属于毕业、升学两考合一卷,根据省《考试说明》,两考合一卷的难度比例宜为7∶2∶1,由此,评价组认为,语文中考的平均成绩宜在95分——105分之间,太低,不利于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兴趣,太高,不利于选拔。
2、阅读考查和阅读命题历来是语文中考的重头戏,根据中考改革精神和新课改理念,阅读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这个改革方向应该说命题人员都是清楚的,但由于长期受“文章学”、“写作学”的影响,具体到每个阅读题目的设计上时,也难免不时陷入“琐细分析”、用“文章学”、“写作学”肢解文章。实际上这个问题,连续三年的中考评价组都提出来探讨,也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阅读题目不宜细化,现行试验修订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都不超过四题,这也是一个证明。这样的导向意在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这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征、符合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又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语文中考卷的改革趋势是“控制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开放题”,从数量比例的角度说,2003年九地市的中考语文卷都是符合省《考试说明》的规定的,但从质量上看,则今年卷都是或多或少地出现个别主观题、开放题的题目设置和答案有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现象。“主观题、开放题”面临的是“题好出,好题难,答案更难”的问题,这对命题者的挑战显然加大了。出好主观题、开放题的标准应该是适合学生水平,特别是答案,要贴近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要提供多样化的参考答案。
4、强调注意试卷设计的技术性问题,今年的福州卷、泉州卷、龙岩卷都有出现因个别题题 干表述欠周密,而影响了考生答题的现象,厦门卷、莆田卷、漳州卷、宁德卷都有出现知识点重复出题目的“凑题”现象。
四、今后命题工作的建议
1、加强命题人员的理论学习,首先,既要学习中考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更要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命题主导思想;其次,还要学习好语文新课标,这样才能保证在具体命题中落实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
2、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语文中考改革,并借此以推进初中语文课改,发挥好中考命题“指挥棒”的作用。前面说过,2003年我省九地市的中考语文卷是“稳中求进”,这“进”最成功地体现在“综合性试题”的增加,且都出得令人叫好!这样的导向无疑有利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当然,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所有问题不可能一下解决,诸如对“语基是否归并到阅读中”、“自主命题是否进入中考卷”、“现代文阅读是否全部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否课外”等问题,还需要一个联系实际、针对时弊(特别是这一点),发展认识、统一认识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本着改革、创新的就精神,我们的中考语文命题一定是走向胜利。
3、具体命题的操作方面讲,语文试卷要突出“语文味”:①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感形成、体现的“基石”,这一块不宜过分薄弱,在题目设计上不宜盲目模仿“高考题”,应切合初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②阅读选文既应该讲求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也要求文章应该是“美文”,至少是规范的文章。③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强调“在语境中考”,应要求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达到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对文言文的感受力和能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考查目的。设题不能出现单纯考语法、句法的现象。④作文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可诉,至于是否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则不能一概而定,应适时、适地慎重考虑,但在作文“文体放开”方面能应大力提倡。
语文科评价组成员:许长庵 郑长赐 陈春华 曾晓东 陈元燊 卓巧文
执笔:卓巧文
二〇〇三年十月十五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