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新大纲发布,传统文化教育别作孽
作者:徐健顺 时间:2016/10/27 9:02:2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603
“传统文化教育很可能即将迎来爆发。学校已经习惯了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很容易把国学又做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仅如此,还做出一套新的国学应试教育。”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徐健顺说道。
应对新的中高考,学校如何做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让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如何防止把国学教育搞成应试?下文中,徐健顺老师将一一道来。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别作孽
2016年可能是中国教育大反转标志性的一年。
教育部把教育的目标正式调整为“立德树人”,——注意里面的表述不再直接包含知识和能力。
中高考政策调整为“一点四面”,重点考察四项内容。第一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项就是“传统文化”,第三项“法治”,那是底线,而道德是高位,守法教育还得做德育。第四项“创新”。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中高考被称为“指挥棒”,如今教育部门的态度很坦率:我们就是要搞“考试倒逼”。
传统文化教育很可能即将迎来爆发。我看到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中小学都在忙着编写传统文化教材。
但是,一窝蜂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也可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君子淑女,而是伪君子。这在历史上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所以在这喷泉即将涌起的时刻,我想和所有做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其核心——国学教育的朋友们一起,告诫自己:
别作孽。
国学教育别又搞成应试
国学教育怎么会作孽?
换汤不换药就会作孽。
现在很多做国学教育的学校,所做的事情不外乎更换了学习内容,也就是把课本换成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蒙学、诗词,把活动换成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技艺、非遗,但教育方式、教学组织、教育理念都没变。
仍然是原来的班级,原来的课堂,原来的老师以原来的方式上着原来的课,最后以原来的考试排出原来的名次。
这怎么能算是国学教育呢?这只是新一轮的疯狂英语、疯狂国学,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而已。
国学教育,不是这样教的。国学教育,是精神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今天之所以要做国学教育,是为了弥补精神教育,不是仅仅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知识和技艺。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不传道,只授业解惑,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不能叫做“老师”,只能叫做“teacher”。大家都希望社会“尊师重道”,可是你都不传道,凭什么要求社会尊重你?
要补上中国教育瘸了的这条腿,怎么办?只能是回归传统——像古代教育那样,把精神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也就是放在学校里,由老师进行。现在教育部所做的种种改革尝试,都是指向这个方向。无疑这是对的。
应试教育下,如何做好国学教育?
但是,学校已经习惯了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很容易把国学又做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仅如此,还做出一套新的国学应试教育。
我相信这不是任何人的初衷。怎样才能做好国学教育?
1、国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
首先就是要牢记国学教育的地位——精神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品性教育,其次,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体系决定性质。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中国文化的主体(经史子文等)被摒弃于外,只有少量边缘材料,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于其中。
举例来说。语文,这门课的名字前面其实省略了一个“汉”字,教的应该是“汉语文”,然而用的是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无视中国几千年的声训学术传统,否认汉字的音形义一体关系,无视汉诗文都是吟诵的事实,否认声音的涵义,把诗歌讲成poety,小说讲成novel,枯燥乏味,无情无理!
再举例说,历史,这门课实际上是中国history,讲的都是一个朝代是怎么开始怎么灭亡的,取得了什么成就,发展了什么经济和文化。可是,我们的二十四史,是传记体的,讲的是人的故事,人性的历史。这才叫“历史”。历史课是鼓吹落后就会挨打吗?凭什么?我们的历史观,从来都是同生共荣,落后,只意味着你应该得到帮助,这才是人性。历史课,到底要教什么样的价值观?
什么决定体系?理念、结构和方法。材料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在中国教育体制中,重建当代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使学生既学到正宗的西方文化,又学到正宗的中华文化,并能出入比较,悠游其中,这样,才能培养出面对世界的创新型人才。
重建中华文化教育体系!
并不是教中国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就叫国学教育,而是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才叫国学教育。变换了课本内容,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在做中华文化教育了。关键是看用什么样的理念做教育,用什么样的方法做教育。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如果是学习知识和技艺,那是没有止境的,会越学越多。但如果学习的是“道”,是人生态度,是世界观,就没那么难。
只要记得,学生背不背得过经典、会不会吟诵、书法好不好等等,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透过这些途径,培养他的人生态度、品德修养,就好办。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不能期待学生自己完成。
如果学生做不到,教的知识、技艺和大道理,就成为空谈,成为应试的负担,而反过来对心灵教育没有益处。于是剩下的就只有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为好工作而学,还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经史子集,培养的是伪君子。那不就是作孽吗?
2、具体建议:设立个别教育课程
今天我们要做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其核心的国学教育,都将在学校里主要以课程的方式呈现。这些课程在未来将构成庞大的系统。因为中国文化正如西方文化一样庞大。
如果要建立中国文化的传承教育体系,几乎等于要把教育的内容翻一倍。这是比英语和奥数还要巨大的工程。这样做下去,减负是不可能的。
如果还要考试,最终可能会造成新的应试教育,偏离教育部的本意,也给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新的痛苦。
(1)回归中国古代教育真相:一对一教学
如何解决?
答案就在看似不可能,但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做法里:个别教育,私密谈话,关爱心灵,陪伴成长。
中国古代教育真相:一对一教学。
从《论语》到民国文献,到我们亲自采录的上千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所有证据都指向——个别教育。中国古代的老师,授课的时候都是一对一的。当然有概论课,有讨论课,有活动课,这些是大家在一起上的,但是,真正的传道、授业时,是一对一的。
一对一的教学效率如何,我想这个不必说。看看一些课外培训机构是怎么宣传的就知道了。——所以古代中国的教学效率天下第一。
如果确认国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是“立德树人”,那么一对一的私密谈话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国学教育,除了在知识技艺教育上要按照中华文化体系和方法进行外,一定要设立个别教育的课程,把上面这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化为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
学校应该有德育老师或国学老师,负责个别教育课程,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私密谈话,帮助他们解决每天的问题,把学到的大道理实际应用。如果问题解决不了,至少能陪伴他们,一起经历痛苦和烦恼,等待他们的成长。
只要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爱他们的,他们就会爱这个世界。万物一体,同生共荣。中华文化精神才能传承下去,并对这些孩子的人生和整个社会、全人类有价值、有意义。
(2)个别课程很难实现吗?
其实很简单。
只需要挑选忠厚好人,心理健康,喜欢孩子的老师,不管他的国学专业水平如何,重要的是他是个好人。他不会教的自然会想办法,会找别人。只要是好人,就会关爱孩子,陪伴成长。这就够了。
时间就利用自习课就行,也可以用其他零碎的时间。但这不是班主任工作,不是为了让学生守纪律、好好学习的临时管教,而是对人生态度的长期调养。这也不是心理学课,不是治病,而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成长。
要特别重视这门课程,最好设置为正式的课程。如果没有这门课,越庞大的国学教育,越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和背离。如果有这门课,国学教育就算不系统、不深入,也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不要作孽,想做好事。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何乐而不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