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八字法”

作者: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周东生|  时间:2005/5/27 22:07: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54

 

  古文翻译分直译和意译。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审”“对”“留”“补”“删”“换”“饰”“调”八个字。
  审——审型  审视文言文句型,准确译出文言语句的特点,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例:
  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⑵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⑶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节选)
  译:恐怕太迟了吧?
  对——对译  现代汉语虽与古汉语有差异,但其毕竟源于古代,用词和造句的方式较多方面总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常可以按原文的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使文言原句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及语法功能尽可能充分体现于译文中。另外,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可将其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例:
  ⑷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留——保留  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百、千、黑、白等等;以及特定的专用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号、帝号、年号和度量衡单位之类:都可以沿袭、保留,不用翻译。例:
  ⑸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补——增补  文言文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的简约和用语的成分省略上,为了明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翻译时就应增加或补充原文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一些语言成分。例:
  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
  ⑺(燕后)已行,(媪)非弗思(之)也。《触龙说赵太后》
  译:(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
  删——删略  古文里有些虚词,无实义,只起补充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翻译时要删去。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别扭或累赘。例:
  ⑻由也为之,此及三年,可使有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如果让我(子路)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也”,语气助词,无义,用以舒缓语气,不译。
  换——替换  有些词,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在译文中应把古话换成今语,如“吾、余、予”(我)“尔”、“汝”(你)“走”(跑)等等。例:
  ⑼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译: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饰——饰辞  要把文言文中人物的神情语气、事情的细节性状以及语言特点等准确译出,应注意修饰文辞,以得体生动。翻译时,要抓准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译出语气;把握含有比喻、借代、委婉、用典、铺陈、排比、互文、对偶等修辞格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见义传神。例:
  ⑽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译: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期望的语气。
  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互文)
  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对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排比)
  调——调整  古汉语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不尽相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予以适当的移位和调整,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例:
  ⒀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译: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⒁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⒀主谓倒装句,⒁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分别调为“主+谓”语序和“动+宾”语序。
  以上仅为古文直译的基本方法,当然,在难于直译时,可以借助于意译。但是,翻译要达到严复提出的标准:信、达、雅,仍需要我们多读古文,培养语感,多掌握古汉语的语言规律,多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准确、通顺、生动地翻译好古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