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
在命题作文、供料作文轮番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之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在全国卷里面从2000年一直持续到现在。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方面所赋予考生的充分的自由度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考生可以在广泛的写作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也正是话题作文的这些自由给学生的审题带来了诸多困难。
话题作文是围绕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它不同于命题作文,也不同于供料作文。这种“非驴非马”的命题形式决定了话题作文审题的特殊性。话题作文的题目通常由三部分构成: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 因此,审题时要抓住这三个部分进行仔细推敲。
一、吃透材料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读材料时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吃透关键词。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命题人在出示材料之后,明确提出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置之不顾而抓住寓言中艄公所说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大谈特谈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取弃”和“得失”,这显然是误选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那个年轻人丢掉了“诚信”这个背囊,是由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其实,只要比较一下年轻人“健康”、“美貌”、“诚信”、“机智”、“才学” 、“金钱”、“荣誉”这七个背囊,凭常识就能作出判断,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按这个道理审题,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
二、领悟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我们要领悟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诚信”,即“诚实、守信用”,有的考生错误地理解为“信任”、“诚实的信念”、“诚实的信心”、“忠诚”、“自信”等等,导致文章离题。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误解了关键词的含义,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
三、明确要求
话题作文题目中往往有一个写作要求,它从各个方面提示考生,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是试题本身对应试作文的限制,应该逐条遵守,否则就是离题。
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明确提出“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范围之内”的要求。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其它行囊为主的作文算跑题;二是暗示考生要从正面写“诚信”,即要肯定“诚信”是好的,寓言中年轻人丢掉诚信是错的。有的考生根本就无视话题中这些要求。一篇题为《由一句名言说开去》的文章,通篇围绕韩非子的“自胜谓自强”的话展开论述,根本没有涉及到话题。有的考生以《昨夜星辰》为题,写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经历,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提及“诚信”。一篇题为《弃诚信,得金钱》的文章写道:“金钱是生活的根本,在现代生活中拥有金钱,才能上大学深造,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论是:“应该丢掉诚信,保全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些问题,既反映出学生无视话题要求,审题上的粗心,也反映出他们认识上的偏颇。
正确、准确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一着走错,全盘皆输”,题审错了,即使文章的构思再精巧,内容再充实,语言再优美,也写不出符合考试要求的美文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也只能判为四类。所以,作文前,一定要把试题包括所提供的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多看看,多想想,深刻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然后方可拟题作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