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带着问题阅读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17/2/19 21:53: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33
首先,带着问题阅读,问题先行,容易抑制学生的阅读激情。
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认知去向是有差异的,面对一种阅读材料,或者说一篇课文,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共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油然而生高昂的阅读兴致。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期盼着在课堂集体阅读的情感场或氛围中获得体验、愉悦与满足。实际上,在这一获取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完成想象体验活动和审美欣赏活动。而这种想象体验和审美欣赏是伴随着活跃的心智活动和亢奋的情绪来进行的。如果在阅读前提出问题,或者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就会使学生原本感性的阅读心理堕入理性的思索中,背着心理负担努力寻找符合标准答案的各种要素,带着镣铐不断地在问题与答案之间转圈圈。值此之际,学生深入文本体验的兴趣和思绪纷呈的阅读期待荡然无存。所存者,唯有致力寻求准确答案的迫切完成任何的心态,很难再滋生去品味、去感悟的激情,对问题的探索取代了阅读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主观感受。
其次,带着问题阅读,问题先行,势必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们知道,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事情,不仅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且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或说是自主性。这一点,即使在课堂集体朗读中,也不容否认。语文教材新选范文,大多是适宜于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即便是象《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这样的说明文,也具有引发学生在与自身所累积的经验相比较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的诸多因子。他们渴望深入其中,观瞻究竟,或者猎奇揽胜,或者与作者同悲同喜,或者因触动了自己记忆的神经而生情生智,完全沉浸于作者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或移情于作者所设置的场景之中。但带着问题阅读,一旦问题先行,这种主动性就会即刻被一种被动性,甚至强制性所取代,隐性的心理压力随之产生,个人情感融入和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氛围被冲得谈而又谈,致使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带着问题阅读,阅读先行,无视作品的多元性,扼限了学生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阅读过程,本来是再创作的过程,尤其是选入语文教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学作品。在此类作品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观念、思想,断然是无从思定的,是不那么清晰和明朗的。既然作品的内函存在多重性,那么对作品的解读存在多元性也是无容置疑和无可厚非的。基于此,对课文的解读就理所当然允许学生的不一致,就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而带着问题阅读,问题先行,则适得其反,出示的问题仿佛一杆令旗,指向哪里,学生们就必须冲向哪里,既对不起作者和作品,也失却了对学生自读能力的信任,使多元解读成为竹蓝子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述,我总觉得带着问题阅读的误弊不浅。但并不是说这种方式运用在课堂上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点,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探求真知精神的培养理应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主导师生完成课堂任务时,重要的不是不要有问题,而是问题呈现的时间、方式要恰到好处。我们不妨做如下尝试:
第一,在阅读过程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寻求多元化的答案。
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做的是必须激活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的心灵深入文本,或者让文本直达学生的心灵。心弦一旦扣响,共鸣一旦产生,在每个学生深入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下,蕴藉着体验与思考的个性色彩鲜明的问题才能提出来。对这些问题予以精选后,师生一起进行“回头看”,很容易寻求多元化的解答。
第二,有疑而问,或者问题滞后。
在阅读和获得阅读的愉悦之后,冷静下来,学生的发问,虽则众口不一,但都是真问题,集中师生共同的力量,解答这样的问题,便使课堂有意义得多了。
第三,教师的提问应该做到提纲携领,力求做到针对有效质疑,具体而微地有益解疑。
其一,把握好时机,在学生阅读后进行了充分思考的前提下,教师以点拨的方式、学友的姿态加以引发,并进入纵深。
其二,遇到学生提出问题之外的问题,摘要而答。
这是教绘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适合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理念。
第四,从文本品味语言之美。
范文即是初中学生必读之经典,须经细琢细磨,方可增长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所提问题或者大而不当,或者离题太远,或者言之无物,均属带着问题阅读之弊患。我们必须而且只有紧紧扣住文本,从语言着手着眼,才能达到让学生质疑、鉴赏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或许才是真正有点意思的语文教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