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成长与飞翔

作者:张伟敏|  时间:2005/6/1 10:53: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6

  语文作为一个语言基础学科,作为学生从小就接触的语言,作为蕴涵着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的承载体,在课堂上,德育教育几乎就是无所不在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华之中的精华,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心灵与精神都是一种净化与升华,在这里,仅仅就其中两点做简单的阐述..
  一 课堂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中自我意识比较浓厚,较少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也缺乏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到了中学,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新的集体中,淡化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培养团体意识成为改变孩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方面特别是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集体的观念,让学生体会集体协作的荣誉感.同时也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一的学生刚刚踏入中学的大门,如果在这个时候牢牢的树立他们集体的意识与观念,那么以后的路就要好走的多.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这方面的德育教育渗入到每个环节中去.如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刘绍棠先生在他六十岁高龄时回想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境,在教学目标上没有为学生融入德育教育的方面,本文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中国民俗文化。但是在课堂导入中,我以本命年风俗导入,学生纷纷抢着回答自己所知道的本命年习俗,因为很多学生本身就处于本命年,家中父母按照风俗给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东西物品,等学生们说完,总结之后,我问到那么这些风俗中寄寓着家中长辈对晚辈的什么心态?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回答出了,平安,健康,幸福等等这些概念。在他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对他们的不同形式的关怀后,在课堂上明白了原来这些小小的物品中蕴涵着如此之多的浓厚深情。在他们一个个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我感觉他们又长大了一些。
  又如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最重要的部分是赛龙舟,主要要求学生体会赛龙舟过程中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我发现如果能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融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中来,为我们班级的良好班风形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着这样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赛龙舟的场面.在学生在活跃的小组合作中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结果这样的一种形式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惟恐自己所在的小组落后于别人.这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在不断的锻炼中,学生慢慢的意识到了集体的巨大力量,后来每次有小组活动,获胜的小组总是一片欢腾,而落后的则一片惋惜声.通过小组荣誉感的培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各项大小比赛中,学生也能放弃自己的一点利益,而把机会和荣誉让给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慢慢的学会了接受他人的思想.
  二  作文教学中孕育美的教育
  作文教学的课堂德育的形式则更加灵活多样,而内涵也深入了许多,在学生们刚刚接受世界,对于社会一知半解,对于身边发生的事视而不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这个“美”字有着很深的文学内涵和德育内涵,首先让学生们发现美,世界著名美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有着纯净的心灵,赋予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要求孩子们写一个片段,以《美的瞬间》为题,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什么样的是美的,如果去寻找美,发现美,最后点明,其实美就在你们身边,美就在你经历的每一个瞬间.学生们都很惊奇——原来在生活中除了自然美,还有那么多我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心灵美,生活美.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出了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有位学生说:“从来都不知道这点小事中还有这样美的心灵.但我现在感受到了,从现在开始,我要用我心灵的眼睛去打开这个世界美的大门. ”一个小小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美的,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净化和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方方面面的,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同德育教学是无法分离的.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能绽放出瑰丽的色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