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没有之一

作者:不详  时间:2017/6/8 8:42:1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76
  高考的主要功能,是为国家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人才,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要实现这“三公”又谈何容易?综观数千年的国家考试史,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高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没有之一!
  隋唐之前,99%的人没有考试资格
  要了解魏晋南北朝,即科举制度的黎明出现前那个教育史上的暗黑时期,最快捷的办法是读《世说新语》。一部《世说新语》说得很明白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异常的社会结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支撑这个社会结构的,是当时的一个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通俗的说,这就是一个专门为豪门贵族量身定制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严格的说,隋唐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个中央帝国的人才选拔方式,虽然被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目,但都是九品中正制的变体——按照“在美国,1%的富人控制全国99%财富”的理论,隋唐之前,99%的人都是没有考试资格的,直到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首倡分科举人制,科举制度才横空出世。
  到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选拔国之栋梁,特地设立了“御史府”,天下英才鱼贯而出,太宗也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朝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但是,唐朝的科举制其实在公平公正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在评卷时考生的姓名是公开的,这让考官在录取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科考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必须结合考生的家世及名声综合考虑。
  基于以上两个特点,在唐朝, “行卷”或“投卷”成为一种很盛行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就像魏晋时有钱人都一窝蜂的去吃“五服散”和炼丹、当代很多人调职前“跑官”一样:考生在考试之前,要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托人找宗师,将自己和作品最大范围地推销出去。
  因为“投卷”而闻名于世的人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当时尚未成名的李白为了结识有一定考试话语权的韩荆州,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自荐信,开头第一句就说: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对韩荆州极尽奉承之事,不过这个韩荆州好像也没有正眼搭理过我们的大诗人。
  相比李白,另一诗人王维则是“投卷”的行家里手。在考试之前,王维频繁游历于权贵之间,并交结了“岐王宅寻常见”的那位岐王,最后在岐王的安排下,王维成功挤掉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以第一名登科。
  虽然有缺陷,唐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国考试史上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让公平取士成为可能。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从“唯成分论”到考试公平
  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也曾有过一段教育全面停滞的岁月,当是时也,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很多人都在内心呼唤教学常态的回归。
  从1972年开始,高校恢复招生的工作已经展开了,但是仍然附带了诸多条件,比如说考大学有一个“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基本原则。
  我们现在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人想考大学,先得逐个到所在社区的大妈大叔那里,让他们在推荐书上为自己签名,还要居委会领导批准,还要原来的高中审查学历,还得在社区体验了两年以上的生活!
  就拿这个“领导批准”来说,当时大队领导拥有绝对的权力,如果你和领导之前有过节,或者领导有私心推荐另外的人,都可以让你想考试而不得。看过电影《天浴》的都知道,这中间的想象空间和权力空间太大了!
  1977年,在邓小平的决策下,停滞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恢复高考第一年,全国有500多万考生涌向各地的考场,其中只有20多万人将成为大学生,因为当年的录取率只有4%。
  但我们仍然相信,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每个人都有了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在此之前,很多人不能参加高考,只是因为父母和家庭背景不好。这是一个比“做了一次小偷,就永远是小偷吗”更沉重的社会问题。
  恢复高考的意义恰恰在于,它重申了高考在选拔人才上的公正性,即使只是用“分数论”打破“成分论”!用现在一些评论家的论调来说:以劣币驱逐良币,其进步意义还是很明显的。
  多年来,高考的这枚“劣币”,就是这样死死的卡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喉咙中,又像大门前的叔宝秦琼,让那些试图通过找关系托门路的鬼怪不敢进来,从制度上保证了考试公平。
  因为这个世界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就像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只有4%,今天的录取率已达到约50%一样。
  高考制度不完善?那就改出一个更好的来!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每到高考前夕,高考制度需要改革的呼声很高。这是正常的,毕竟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路从精英教育跨入普及教育,政策在贯彻和执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笔者总结了一下,群众的呼声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考题和分数线不一致的问题。几年前,同样的分数,北京地区的考生可以上北大清华,湖北和江苏的考生却只能勉强挤进二本,而且北京重点大学录取的生源中本地学生的比重很大——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的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到现在还没有实际动作?
  高考加分的问题。对农村考生而言,高考本来就是他们走上“上升通道”的唯一出路,在农村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比城市考生少很多的条件下,如果还实行加分制度(很明显加分制度对城市考生更有利),则会进一步拉大教育不公平的鸿沟。
  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比如说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正是因为高考制度从恢复时起,就起到了几乎能改变个人命运作用,高考对很多人而言,已成为决定他们人生的不二法门。但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也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多借鉴一下德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经验,为考生们打通更多的进入社会的通道。
  而综观全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都是公平竞争。即使这种制度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对待的问题),但是制度设计上公平公正是一个国家应该孜孜以求之的,在制度公平的基础上去调和局部的差异性,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孜孜以求之的。
  最后,笔者想引用即将推出的新一期《育见》作为本文的结语,这一期的《育见》谈的是高考和衡水中学:
  其实谁都知道,在河北,最好的中学必定是石家庄一中,而不是衡中。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弃之如敝履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无上珍宝。
  要知道,很多一中之外的县城中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培养出一个清华或北大的大学生。中国很大,这样的县城中学如繁星密布,如果不是切身在县城高中奋斗过,恐怕很难理解。
  就像有人说,代表应试教育的衡中,说明素质教育的失败。但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鸿沟真的有那么大吗——光空谈素质教育,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特别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教育已然是一个产业,而在现今的中国,教育还是一种制度,唯其如此,目前我们的教育还有更多改革的机会。
  所以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眼中所见的,不全是一墙的“我要上北大,我要上清华”,还会有“我要出去走一走,看看世界的尽头”, 以及“我很庆幸,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