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有哪些好经验正在走出去

作者:不详  时间:2017/8/2 16:54:37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84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比较”似乎很难避免,但是在“比较”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下两点: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从各自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教育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视,中国的教研制度、集体备课、班主任制度等等都是我们特色经验。面向未来,直面问题,改革创新,不等于没有自信。相反,自信源于改变。
  今天给大家推出由《人民教育》杂志策划的“中国教育自信”访谈系列的第三部分内容,中国教育如何应对当下问题以及未来挑战?精彩继续~
  访谈嘉宾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主持人
  余慧娟 :《人民教育》总编辑
  《人民教育》:建立教育自信,我们一方面要更加开放地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提升我们教育的整体水平,自信才有坚实的基础。2014年,英国教育部副部长亲自率团到上海取经,希望引进上海数学教辅教材到英国使用,这也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怎样扩大它的世界影响力?
  顾明远:扩大开放、互相交流。过去我们是单方面地吸取他们的经验,现在我们也把自己优秀的东西输出去。刚才讲到数学,我们的数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九九乘法表,国外没有这个东西。英国也要搞一个九九表,但是他们的文字跟我们不一样,文化不一样,所以不容易做。
  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把我们的经验介绍出去。比如说上海为什么PISA成绩好,因为上海有教研室,国外没有这个制度。但是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他们有很多资料库,他们的老师可以用资料库里的东西设计教学,他们比我们灵活得多。互相学习,不仅仅是吸取或者输出,主要还是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有观念的冲撞,有技术的互补,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
  朱永新:相对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来说,我觉得教育走出去和教育的开放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说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可以有计划地来进行梳理,梳理完了以后才能走出去,现在很多“老外”学习我们的书法、国画、中医都是皮毛,对它们背后的理论、传承还缺少相应的准备性知识。
  另一方面走进来也不够,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教育目的地,我们吸引的人并非第一流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他们会把我们国家的文化带出去。
  另外我觉得对于民间教育活力的激发是不够的。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教育智慧,但是办学门槛太高,很多有想法、有激情、有智慧并想做教育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到教育领域来。应该给想做教育的人更大的天地和舞台,大家可以有很多创造。
  王殿军:现在有一些趋势是不太好的,我们走出去的往往不是教育,而是人,我们出国学生低龄化正在扩大,人数也在增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当然这里有家长有不理智的选择,但做教育的人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选择自己的教育。我们要全方位审视教育,哪些是该继承的优良传统,该发展的,该走出去的?哪些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改进?
  现在有一个趋势,只要把西方的东西照搬进来就是先进的教育,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对于外国教育一定要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研究它、吸收它,而不是照搬它。不是说复制一个就是现代的,就是国际化的教育,这个现象加剧了普通民众对国外教育的盲目崇拜,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比如我们取消班主任制度的时候,很多外国人觉得班主任对于孩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团队精神培养很好,我们实际上是有自己的传统优势的。所以怎样把西方没有班级的纯粹的走班制和有班集体的、为了团体而努力的教育形式融合起来,十分重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共同发展。每一个国家的教育对人类、世界都有相应的贡献,不能妄自菲薄。
  《人民教育》:教育自信必须要面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面临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也有各自国家独有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是中国教育未来5年的核心任务。各位嘉宾能否就如何改进教育给出一些建议?
  顾明远: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教育体制、教育评价,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里,要鼓励老师们创造,通过改革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朱永新:应该说国家已经为“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国教育改革描绘了蓝图,我们的教育思路、教育战略还是比较清晰的:第一,国家要进一步加大推进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真正地解放教育。只有把教育还给校长和老师们,把本来属于他们的时间、空间还给他们,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第三,互联网时代,整个教育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变革,教育站在了结构性变革的门口,未来的学校有没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教育的模式,把互联网模式,把自主学习,把传统书院制非常好地融合于一种新兴的教育体系呢?如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把握住教育变革的契机,谁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设一个属于未来的教育。
  王殿军:反思我们的教育,一个是我们在评价方面的问题可能相对比较严重,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太过单一。为何世界一流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比我们选拔的人才更准确,因为他们有更多维度、更注重过程、更全面、更注重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会影响整个教育生态,这是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地方。
  另外,课程内容也需要有质的改进,过于注重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的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包括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我们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非常传统的讲授式,不是说讲授式不好,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选择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创造的教学方式。
  最后就是教师问题。现在值得关注的是,怎样吸引最优秀的人到教师队伍里来。我们对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前期培养不符合国际惯例,没有达到一定水准。
  《人民教育》:的确,互联网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必定影响我们的教育,教育正在走向更加个性化、自主化。真正要树立教育自信,除了正视传统外,也要对未来有前瞻性。另外,如王校长所言,要在评价、课程、教师等方面着力。
  王殿军:今天这个话题特别有意义。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改革创新和教育自信并不矛盾。想到一个很通俗的比喻不一定恰当,就像我们对于健康自信一样,我可能得了感冒,但是我的自信不会丢掉,因为我休息休息一定可以恢复健康,这个就是我对我的身体健康有自信,这种自信不代表建立在我的身体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的基础上。用这个比喻中国教育的话,我们要敢于面对,承认问题,但更要相信我们的道路、制度一定有办法把这些问题逐步解决。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教育自信。自信源于改变。我一直觉得应该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学校在教育改革当中有引领,只有探索出成功的东西,后面的学校才不会走弯路,才能够一起前行。
  《人民教育》:确实如嘉宾所言,中国教育自信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国情的了解,也来自我们对世界坐标的准确判断,“比较”应该全方位进行,特别是不能忽略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忽略这些只会让我们如浮萍不知所踪。有困难不等于没有自信,困难是磨砺信心的磨刀石。当下,树立教育自觉、教育自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教育人的使命所在。感谢三位的受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