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例说——我教《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朱益鸿|  时间:2005/6/2 17:12: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39

  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布置预习
  布置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发现疑问,而要想发现疑问,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认真预习之后,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都是较为复杂、较难理解的问题。由于有发现疑问的任务,他们预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而要解决这些疑问,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二、学生质疑
  过去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提问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尽管问题设计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反过来让学生质疑,去探讨课文的知识内容。《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生共提出十几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疑问,这主要是词语解释和文言语法方面的问题。例如:“以致其性焉尔”、“木之性日以离矣”、“以子之道”……等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害之”中“其实”是否都是古今异义词?“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中的“传”如何解释?……等等。
  另一类是认识性的疑问,这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作品内容产生了不同看法,进而质疑。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寄寓于一个怎样的道理?他怎么会由“种树” 联系到“治民”的,官吏应如何“治民”?……
  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疑难词句揭示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三、讨论解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还应由小组讨论来解决。对于知识性的疑问,我鼓励学生争相发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
  对于认识性疑问,我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讨论解决疑问:“甚善,名我固当”一句,指其病为号,不雅,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为什么?学生有答勤劳朴实的、有答善良温和的、有答随和豁达的……不一而足,通过讨论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深,记得牢,加快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中间我热情地引导学生发“奇思”,“创新说”,搞一点“求异思维”,也允许几说并存,回避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选择,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提高
  将各类疑难问题解决之后,我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课文中用法特殊的实词和较多出现的虚词进行总结,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主要总结分析了“病” “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通过进行这样的比较分析,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了使合作探究向深度发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还指导学生对课文作了简要的评析,从而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例如结合“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谈谈孩子的教育。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看法: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孩子的根本方法影视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既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认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这样,文言文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逐词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种树郭橐驼传》仅用了两课时,而我讲析只用了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课上学生争相发议,彼伏此起,课堂真正成了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广阔的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