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在宁静的阅读中,找寻另一个自己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0/5 15:26:5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19
乍一看这个标题您可能会觉得奇怪,身为教师,每天手不释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哪天不和书本打交道呢?读书,似乎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老师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老师,怎么会不读书呢?
此“读书”非彼“读书”,这里的“读书”不是指研读与课程、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书,而是指安静地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读一些看似没用的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功利性阅读”。在紧张、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读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师们的一件“奢侈品”。
国庆假期里,想一想老师们为什么要读书?要读哪些书?要怎么读书?在字里行间重温阅读的乐趣,在悠长的假期里体会内心的平静,在宁静的阅读中,找寻另一个自己。
01
为什么读书
读书,让教师的内心充盈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教师为什么读书,作为语文教师的他,真正为他的课堂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的并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他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眼里,“只有你读的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对教师而言,当下最要紧的可能不是没有读书的时间,而是没有读书的意愿。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阅读可能不会带来立竿见影式的指导和帮助,可阅读本身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充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学生读书的前提
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在上海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看来:“教师如果只是讲书本上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真知灼见,很难说服学生,更谈不上感染学生。教师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教师需要教育学生,也需要自我教育。读书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读书是得到精神养料的主要途径。”
读书,使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一生与学生打交道,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那就是永远的好奇心和赤子之心。
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曾说:“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是始终葆有童心的人,他的成长具有持久性,他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不止息地形塑自己,由此他也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当教师尝试着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时,就会发现阅读并不会成为生活的额外负担,反而是对生命必要的补充,对生命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02
读什么书
多读点“无用书”
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不久前举办的“2015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推选展示活动中,中国教育报记者曾经就“阅读”话题采访了每一位入选教师,记者发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文化苦旅》等文学经典,是这些入选的好老师们的案头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这些入选的优秀教师而言,“漫无目的”的无功利阅读已经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论是身在繁华大都市里的教师还是扎根边远山区的教师,是这样经典的文学书籍给予了他们职业信仰和坚持下来的勇气。
多读“看得懂的书”
对于有读书意愿和兴趣的教师来说,究竟要读哪些书似乎成为难题,身为语文特级教师的李镇西老师,经常会被青年教师们问到“应该读什么书?”“有的教育理论书我读不懂,怎么办?”,李镇西老师的回答往往都是斩钉截铁一句话“读不懂就不要读!”
他说,“读书应该是一件给人快乐的事,当然,这里的快乐不是浅薄的开心,也包括“思考”的幸福。
但是事实上有些书,也许是由于翻译的问题,显得非常晦涩难懂;还有些书,盛名之下,其实难以做到名副其实,也许只是出版商盲目炒作的速成品,原本经不起推敲。在他看来很简单,不读就是了。老师们不要因此而怀疑自己的智商,不要自卑。既然那些书我们读不懂,那不读就是了,我们找能够读懂的书来读!”
03
怎么读
教师还需“深”阅读
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之间,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倾向于“纸本阅读”。他认为,电子化阅读鲜有完整的呈现方式,不同链接组合起来的东西客观上提供的是片段,网民们更为普遍的就是跳跃式阅读。而“纸本阅读是一种亲身参加的活动,是一种扔掉Baidu和Google两根‘拐杖’的行走方式,如果坚持走完全程,那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才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北京丰台区的孙老师平时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管理学生,但总能“挤”出读书的时间。在她的床头除了摆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外,还有一支笔。“我会把书中最出彩的部分标注出来,还会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读书感想。每月,她都会不定时地去泡图书馆,最爱闻的是纸质书特有的“香味”。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像孙老师这样坚持“深阅读”的教师并不多,在一次关于教师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中显示,56.4%的教师坦言不超过半小时,33%教师为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晓健认为“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坐下来真正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也没时间做读书笔记和批注。眼下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快餐式文化了,基本是扫描式阅读,缺乏深入思考。”他建议,“从长远来看,教师坐下来读书,在读书中深入研究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放低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去读书
放低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去读书,不但让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也可以让教师从中理解年轻一代的梦想与追求,从而把准脉搏,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有人总结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典型时指出,除了关注语言训练,还能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做人和读书、作文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每天都会有新鲜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阅读可能存在幼稚、趋同等弊端,但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也是一种必要的反哺教育,可以促进他们跨越代沟,换位思考,重新体验青春、体验生命。
国庆假期,正值秋高气爽,或在景色怡人的秋色中,或在温馨舒适的书房里,拿一本好书、品一壶好茶,感受阅读带给我们久违的快乐,度过一个书香四溢的假期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