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漪60年教学的宝贵经验:当教师应当读点“磨脑子”的书
作者:不详 时间:2017/10/9 22:10:4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98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
——于漪
作者简介:
于漪,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特级教师。
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成长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必须正视教师与读书这个问题。
3年前,我们教师学研究会曾经对上海的教师读书情况做过调研,调研涉及了上海所有区县,并且选取的是读书比较好的学校和个人作为样本。
但是汇总出来的结果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师们每年平均读书量不到5本书。阅读书目中多为教学参考类书籍,经典很少。
我们做读书调研的初衷是了解教师的成长,我们知道,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
在一次书展上,遇到了一些年轻教师,他们说:“有的书展规模很大,在这里可以碰到很多他们向往的书籍和名人。”
我说:“年轻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书展上来,看一看书、读一读书,这对于老教师而言是非常欣慰的,也是很值得向他们学习的。”
读什么样的书,需要好好考虑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稍微反思,就深感惭愧。因为早年求学,读书没有高人指点,主要靠自己摸索,几乎全凭兴趣爱好,无计划、无目的地翻阅。
张之洞先生曾说过:“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这段话非常好。
读书是有门的,是有路的,随便读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是得门而入,就会事半功倍,终身有用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寻找一条正确的路,到底读什么书?年轻教师需要好好考虑。
读书能滋养我们成长
我之所以后来还能够改行教语文,说实话还是因为在中学、大学里读过一点书。
我是一个小说迷,可以整夜不睡来看《战争与和平》。那个时候想看这本书很难,因为没有钱买书,我借到了以后便很仔细认真地读,我满脑子都在想小说中怎么栩栩如生地刻画打仗的场面,特别是图库索夫的形象。
又比如读《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开头的那几句,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了不起。
做了教师之后,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处处捉襟见肘,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就在这种自反自强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我的读书座右铭是西汉刘向说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好像是药,善于读书了就可以治疗愚蠢、愚昧、愚笨。我书既读得不多,又不善读,故而至今未能“脱愚”。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只要跟教我的老师比,我读就无比汗颜。
教我高中的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教课娴熟洒脱而不拘泥,许多经典古文背诵如流,问不倒他。他连写作文评语都有文化含量,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读书学习,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读书能提升我们的教课水平和气质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在灵魂,在精神世界的状况。
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下相当程度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的丰满还是贫瘠。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意义非凡。
教师自己不躬身勤读,腹有诗书,志在高远,怎么挑得起对学生“三塑造”的重任?
教师应该是读书人,是文化人,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
我从教已60多年,一个甲子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仍然会感到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在教课时,有时候因为对这个问题钻研得很深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学生一下子就开朗了;有时候自己有一点含糊,总觉得好像没有讲清楚,讲过来讲过去,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所以我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课的水平,就需要多读经典,多积累相关知识。
读书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杜甫研究专家冯至先生,曾经讲道,要使自己狭小的心有一个大的宇宙。对于教师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学生。
我记得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碰到事情了,有60%想着别人的人。其实教师何止是60%,而是心中有70%、80%,甚至90%都想到学生了,那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好人。
但是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水涨船才高。所以说读经典其实是寻找智慧的源泉、人生的价值。我们教师是读书人,读书要伴随人一辈子。
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
书是文字产品,其实质是人的历史和灵魂。
读书,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就是读许许多多的人生。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就能够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一生,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众多困难,读书能从多种多样人生正反经验中获得启迪,获得智慧。
尤其是哲学元典,如《周易》、《论语》、《道德经》,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起读,会增添一点理解,降低一点难度。
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多接触,多思考,突然明白哲学并不奥妙,并非不可捉摸,哲学就是跟你谈心,谈大问题,谈宇宙,谈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狭小的心会变得开阔起来。
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在世,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的选择当中。
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价值追求,在文字海洋中奔腾。
读经典,实际也就在读当下。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出一个清醒的头脑,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觉,克服自卑、琐细、无知、狂妄。
当我读到经典的某些语段时,常有精神腾云的震撼与喜悦。
如《礼记·礼运篇》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至圣先贤这种建设理想社会的高远志向,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令人由衷地敬佩,真是高山仰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睿智、民族精神、天下视野的宝贵基因,正在当今时代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
想到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想到“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
经典,助你贯通古今,增添人生的厚度,激励教育工作的担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