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善”与“伪装”——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2/11 20:35: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89
在莫里哀的笔下,“伪君子”达尔杜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夸张后的缩影。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眼中,达尔杜弗是一个苦行僧人,是一个对钱财毫不在乎之人,更是一个对性避之千里的谦谦君子。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面前,达尔杜弗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人又是喜欢眼见为实的,所以奥尔恭眼中的达尔杜弗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全家精神导师之人。奥尔恭没有错,他只是“例行了一个普通人的公事”——善良的相信了别人,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如果对“看到的好人”都充满无端的猜疑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不可信任。而达尔杜弗却在导演着一切,他深知自己是一个“有欲求的人”,并且是一个在失去之后想得到更多的人,但他还要表现出对这些身外之物满不在乎,当这种“伪装”成为了其获得利益的手段时,“伪装”就变成了“伪善”。他是在利用人们的善良和自己表现给某些人的善良去欺骗、去获取,甚至是去霸占,得手之后再在这些人的身上踩两脚以揭示其真实的身份,因为无论是好事还是恶事,“成功者”都会有一种炫耀的渴求,有一种得到认证的需求。
其实戏剧中的演员只有两个,一个是“伪君子”达尔杜弗,另一个是他的“合作者”——奥尔恭和他的母亲,至于其余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观众,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作品的观众有参与其中的机会,想想他们的语言、行为,不都是我们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想说的和想做的吗?
其实我们不光是一个观众,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与达尔杜弗有过某些的契合呢?伪!伪装也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性表现,只不过我们在精神上的伪装以及伪装的水平让其它的生物惭愧不已而已。但是当你的“伪装”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范围而具有攻击性时,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了。
达尔杜弗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对钱财的不在乎——将主人给予的钱财赠与穷人,对性的避而远之——看见女仆坦肩露臂,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都还仅仅是一种伪装还造不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用一个现在时兴的词说就是“闷骚”或者说是“擅长包装”,欺骗的是别人的眼球,而没有侵害他人的利益。但是当达尔杜弗大吃大喝、红光满面,当他调戏欧米尔,并且觊觎的是奥尔恭更多的财产时,他的“伪君子”的丑陋面目已经赤裸裸得展现出来。他是在用自己的“伪善”和别人的“真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将别人置于绝境。最终达尔杜弗受到了国王的严惩,结局是“众望所归”,达尔杜弗不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喜剧色彩。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三部曲与这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伪善”的一种诠释,尤其是那句“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范厨师”俨然就是现实版的奥尔恭,但是受限于时代和表现体裁,《卖拐》更为现实和富有喜剧色彩。“达尔杜弗不常有,大忽悠却不处不在吧?”达尔杜弗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我们除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审视这部作品之外,是否还应该“以史为镜”照一照现在的“妖魔鬼怪”呢?
生活中还有多少“达尔杜弗”在“逍遥法外”呢?还有多少人目睹着这些却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笑话一笑了之呢?你是否也在游离于“伪装”与“伪善”之间呢?但请记住,一旦跨过了“伪装”的边界而变成了“伪善”,那将意味着又一个“恶人”的诞生。对于“伪君子”我们给予的确实不应仅仅是淡然一笑,除了批判、谴责之外,我们更应避免“伪君子现象”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