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语文课的灵魂

作者:无棣县常家中学 孙长洪 席秀花|  时间:2005/6/4 19:24: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1
  在过去,由于我们语文教师的“高高在上”,才导致了“满堂灌”等诸多弊端的出现。我想,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要想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爱学、会学语文,我们首先必须要最到的就是平等施教。
  一、在语文课堂上,要做到平等对话。
  从某一中较高的层次上说,语文应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艺术靠的是灵气和悟性。它是有生命的人创造的,又反馈于人,靠艺术的敏感相知相通的。所以说,学语文应当用智慧,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学生的十几年来的不成熟的生活经历和渐趋成熟的富有个性的思维度。这两种无形的东西作用与某一篇文章,便产生响应的悟性和灵气,这就是学生力所能及理解的文章。教师的讲解,不过是把学生的理解系统化、深入化。而其中的分寸,必须依赖学生的实际,和教师接近学生的最小距离。同时,学生异彩纷呈的个性,又赋予语文课以生动和丰富。同一篇文章,便有表达形式不同,叙述语句有异,而阐述内容相近的结果。有鉴于此,教师当然不能以教参为“教”,而应当以教参为“参”。力求让学生明白,答案就是他们不成熟的概括,向来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接近于答案的答案。这样,学生就和教师一样,平等地成为理解这篇文章的主人翁,而不是提问与被提问的被动关系。
  二、讲得好,要求得严,不如榜样的力量无穷。
  仅拿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日记和作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作文教与学,是师生共同的烦恼。于师而言,划定一个写作题目或范围,并且把训练的要求讲得淋漓尽致,解得清晰条理,然而收改学生的作文,仍感极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改得连自己水平也下降”的危险。于生而言,固定的每周一次下午的两节作文课,真是苦不堪言,少年识尽愁滋味。每每临交卷时刻,才草草收场以应付了事。诸如此般,各仁人志士纷沓解囊相应,或“学生批改法”,或“师生共阅法”,或“写改结合法”……法法有效,法法又不灵。因为学生的作文欲望为师长意志所左右。教师是从配合单元教学的角度在“应练”作文,却抛离了学生“日记生活”的自由天地。在学生眼中,教师的高高在上,决定了教师理论上的权威性,但缺乏了具体展示的实践性。
  所以,教师不应仅是说的巨人,更应是写的标尺。教师首要的,应该在三尺讲台上,在学生创造的协作氛围中,和学生同甘共苦,为了同一个话题而绞尽脑汁。学生能做到的,教师更应做到。如此,作文课的讲解,便多了一篇固定的例文。它给学生验证的,便是这次作文训练的达标情况。如此,师生凭着作文,增强了共同的写作欲望,也提高了共同的写作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讲得好,要求得严,不如榜样的力量无穷。
  在日记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的麻烦是,学生的日记不原让老师看,于是胡编、应付,以交差为目标。但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坚持写日记,并且敢于读给学生听,岂不是撤去师生感情隔膜的良计?至于教师,也增强了责任感,在压力中长期坚持,也提高了写作能力,为语文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三、作业形式多样
  如今语文作业的形式仍然只注重于学生的写,造成重量轻质,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作业的本意,也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老师“命令式”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力求形式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画画、表演之中,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参与近来,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语文,犹如宇宙,有永远探索不尽的奥秘。它充满智慧和人生真谛,又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它的魅力早已超出书本而进入无形的生活空间。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只须授业解惑,而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主宰语文,而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创造语文,把语文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或许只有做到平等施教,我们的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