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三个技巧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李雪松| 时间:2005/6/6 16:18: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782
一、要善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二、借助对仗句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常有对仗很工整的词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义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推定二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词义。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慄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慄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三、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