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引人深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18/4/7 14:52: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5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视野和见解,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也和家长有一定关系。关于如何养育子女,可能没有绝对好的标准模式,但是一些雷区必定是碰不得的。
没有耐心,不愿等待
教育的“育”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生养,养活,按照一定目的长期教导和训练。可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的长期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那可能离教育二字越来越远。然而,很多家长内心一刻也等不及,根本无法接受孩子的发展暂停一下。
先不说学习,看看最近这条新闻《杭州14岁男孩身高158厘米长不高 因吃了一年半小公鸡》,一位想让孩子快快长高的母亲硬是打破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给孩子大补,在突击长了一些之后,被医生诊断为“再长高一厘米都十分困难”。这样拔苗助长,产生的结果真是令人心痛。在这一生中,许多孩子像被施以高剂量的化肥一样,开启快速生长模式,然而违背生长规律的成长还能算是真正的成长吗?
在学习上,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快速的回报,期望能直观地看到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心态就将教育看成普通投资一样,时时刻刻在关注收益曲线,一旦曲线不满足预期的增长,便会发自内心地十分焦虑。其实,焦虑也正常,人遇到问题都会焦虑。错的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而且问题的产生往往不是简单地某一个因子,可能是多面原因导致的,与家长自己也有关系。
同样地,在行为养成方面,希望孩子听话,自己一讲道理就立马能明白,老师一谈话毛病就应该都改掉,如果做不到,那就不是好孩子。这种心理就是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想一想,大人在工作上遇到麻烦,或是在生活上遇到挫折,都要需要有个接受、改进和调整的时间,也并不会觉得自己就不是个“好大人”了。那为什么就要求孩子一秒钟切换到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模式?
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看不到别人家的父母
之前,我们也曾总结过父母那些难以接受的口头禅,其中之一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对于这种被“神化”了的存在,当事人是如何看待的呢?先来看一个关于别人家孩子的真实故事:
“从小到大,我都是那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他们眼里,我学习好,又懂事又听话,斯斯文文,从来都不用家长费心。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五岁的时候偷过东西,偷了隔壁家小朋友一块磁铁,父亲发现之后严肃呵斥了我,让我当面把东西还回去;他们不知道,我七岁的时候顶撞过老人,母亲看到了当场就严厉批评了我,要我必须道歉;他们不知道,我抄过作业,逃过课,顶撞过老师。我和他们嘴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没有区别。
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我的父母从小就一直陪着我,他们告诉我沟通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吵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工作再忙,周末也要和我一起出去玩;我不会写日记,父亲就带着我去大山里采风;我跑步不合格,父亲就陪我去操场上练习。我不知道什么叫‘海上升明月’,我妈便带着我去船上住了一宿;他们不知道,为了我,我的父母都做了什么。他们不知道,孩子是用来教的,不是用来教训的。”(来自知乎用户@学生陈月半)
没有孩子生来就有着“好孩子”的基因,大多数都调皮捣蛋,喜欢闯祸,真正让他的人生被贴上“别人家孩子”这样金光闪闪的标签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引导。很多家长都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看到别人家的家长。
很多家长只看到了何江登上哈佛毕业演讲台,成为人们眼中的“学霸精英”,却没看到所谓“寒门”的父母为他做了什么。当何江说起何爸,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不论多累多苦,爸爸都会给两个儿子讲睡前故事,坚持每天讲,所有故事的宗旨指向“好好学习”,这也正是何爸要告诉孩子的,读书改变命运,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出路。而不识字的母亲总是鼓励两个儿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求孩子们把从课本里听到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讨论一番。父母努力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并且懂得与孩子一起成长。
该“偷懒”的时候认真
该认真的时候“偷懒”
“该偷懒的时候认真”指的是父母将孩子的生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也就是我们说的“直升机式父母”,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孩子去哪玩、玩什么、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父母都不由自主地想控制。其实,在这些事情上,父母可以稍微偷懒一下,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要事事都认真,事事都跟孩子较劲,哪怕是遇到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要以耐心帮助为主,而不是事无巨细,步步紧逼。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以后孩子会受益匪浅。
再看该认真的时候,家长是如何偷懒的?父母们总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却很少反思。没有时间与进行亲子阅读,参加亲子活动,给自己留出了玩手机、打游戏的时间。然后,却责怪孩子也总是沉迷电子产品。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手机,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家长也很头疼。然而,却有一位妈妈以身作则帮孩子树立了原则。这位妈妈说,自己与孩子在一起时,真的从来不看手机,哪怕是仅仅是在身边陪着,就当是放松休息。那如果真的有事需要用到手机呢?她说:“我会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必须要用手机。”这才是认真的家长。
家长的偷懒还体现在忽视孩子长远能力的塑造,家长们很擅长应对眼前的问题,却经常忽视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比如,审美的能力、好奇心、移情能力,这些影响人幸福感的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三大问题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力图以“多快好省”的方法让孩子尽快到达成功的彼岸,但却恰恰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值得深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