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0600字。
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 页。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荒缪的苦难哲学,常常以对受难者的赞美,来转移我们对苦难根源的追问。从这个意义看,苦难哲学不啻(chì)是一味甜美的麻醉剂。
B.《一路书香》是具创新形态的户外读书类节目之一,通过嘉宾体验书中的“人、事、物”来“3D 还原”名著中的精髓(suí),让嘉宾在体验中领悟书中的深刻内涵。
C.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怏(yàng)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珊珊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D.进入五月,石榴树高过了房檐,树冠(guān)日渐伸展,深红色的花儿登上枝头。满树繁花闪烁在浓密的绿叶间,绽放在阳光妩媚的夏日里,别样的热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在我们的经验中,常飘荡着一些义愤填膺的声音:“对害群之马谈何道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恶惩恶!”【甲】可以说,这类话已比比皆是、广为流传(甚至深入人心)了。【乙】而“目标大于手段”的本能逻辑和“痛打落水狗”的文化冲动,在现实的司法行为中也浸渗很深,诸如逼供、诱供、违规和非法取证等。
或许,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司法定义,都未必和“米兰达法则”重叠,但普及同质的司法理念和执法信仰,则完全必要,且迫在眉睫。【丙】作为一个警察或法官,尽管打击犯罪的心情多么迫切,同情受害者的心理何等强烈,若不能忠实地维护嫌疑人的权利,就背离了正义立场和法律本位,还有什么资格代表法律和威严?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愤填膺B.比比皆是C.尽管D.背离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有效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被确认为2016 年乃至“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
B.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查和统计,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稳步增长,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效益向好、带动力增强的态势。
C.当下许多“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自我,也让人深信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D.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高学历,低智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8.4%的受害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所致。
5.这幅漫画取材于“我国圆珠笔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这一新闻事件,但作者却意不在拷问中国制造业。请说说你对这幅漫画主旨的理解。(3分)
6.苏轼《江城子•江景》描写的是作者与友人张先共赏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时“忽闻江上弄哀筝”的情景,请你展开想象对筝声进行描写。要求: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60 字。(6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10 分)
速读,按字面解释,就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目的是应对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