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民国女作家
作者:陈鲁民 时间:2018/4/19 14:44: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0
咸鱼翻身的张爱玲
曾经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被妖魔化为一个被汉奸文人胡兰成抛弃的怨妇,其作品也被尘封多年,文学史上仅仅一笔提过,似乎她是个可有可无的文学过客,是民国女作家中并不显眼的一个女配角。不要说普通民众,就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大都没读过张爱玲的作品,她成一个被忽略和屏蔽、被严重边缘化的民国女作家。
命运的改变,要感谢美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书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里,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夏志清在这部书里浓墨重彩地高度评价张爱玲的创作成就,所占用篇幅超过了大陆所有作家。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他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这里边,既有他对张爱玲写作水平的真心赏识,也有两人的私谊因素,他们交往多年,书信不断。
上世纪80年代,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反响很大,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不小震动,重新认识张爱玲就是其中重要成果之一。因为夏志清的极力推崇,加之人们对多年被禁锢作家与作品兴趣的强烈反弹,还有一些新锐评论家的推泼助澜, 张爱玲的作品陆续出版,有的还被拍成电视剧,如《金锁记》、《倾城之恋》,让大家迅速认识了这个风格独特的另类作家,有的甚至成了她的忠实粉丝。特别是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执导的电影《色戒》,更使得张爱玲名声大振,又掀起一股张爱玲图书出版热潮,仅《小团圆》一书印数就达到100万册,超过其他所有民国女作家作品销量的总和。张爱玲精选集、张爱玲全集,都销路不俗,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盗版书。一时间,张爱玲俨然成了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几乎被一些崇拜者捧为“女神”。
平心而论,张爱玲的写作成就和水准都很高,写作风格和手法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但其文学地位时下还是被过分高估了。张爱玲的作品风格阴暗偏执,幽闭幻灭,冷漠琐碎,作品内容又远离今天的生活,创作手法也乏善可陈,这几点就局限了她的文学高度。不妨听听几个名家的看法。杂文家王小波说:“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她把自己的病态当作才能了……” 小说家王安忆说:“张爱玲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张爱玲的作品本身与其曾经拥有的至高文学声望是不相匹配的”。《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在《一个人的文学史》里评价张爱玲:“她是有才情的作家,但是她的小说从文本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一般的。至少不能把它当作经典,我读张爱玲的小说都很失望。”我以为这些评价都是比较中肯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逐渐从张爱玲小说带来的新鲜感冷静下来,由狂热趋于理性,当一切回复正常,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张爱玲的作品“不过如此”,当初的神化与拔高是十分荒唐而可笑的。
久盛不衰的林徽因
林徽因有很多头衔,建筑师、作家、诗人。准确地说,她的职业是建筑师,写作是业余爱好。与张爱玲不同,她是个业余作家,作品的数量、质量、影响力,不仅不能与张爱玲相媲美,就是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梅娘等相比,也都相去甚远。但她却一直享有作家盛名,似乎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其在文坛上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奇迹。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发表于《诗刊》。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
盘点其文学成就,虽然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但因数量较少,质量也非一流,与她享有的文学盛名不成正比。她的传记,先后出有十几种,比任何一个当代作家的传记都多;她的生活,被拍成电视剧《你是人间四月天》,更是名声大噪;她的逸闻,时不时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被高估,其实主要是得益于她的才貌双全和斑斓多姿的爱情生活,即所谓文学不足才貌补。她这一生,与著名诗人徐志摩有千丝万缕的情分,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有稳定可靠的婚姻,与哲学教授金岳霖有心有灵犀的默契。她活泼大方,热情好客,加之能言善辩,见解不凡,吸引一群贤达在身边,这就是著名的“太太餐厅”。她追求自由,浪漫多情,留下许多真真假假虚实难辨的奇闻异事,令后人津津乐道。花容月貌加上有事业,有内涵,多才多艺,让她脱颖而出,成为人们百谈不厌的美女加才女,爱屋及乌,捎带着她的文学成就也水涨船高,被人们高看一眼。
起起落落的萧红
萧红远没有林徽因那么幸运,爱她的几个人又都给她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她又因病去世太早,年仅31岁,其文学才华还没来得及全面展示,她写的东西又过分沉重,主要表现北方农村底层人物的挣扎,不合那些世俗读者的胃口,所以,她的文学影响与文学地位一直是起起落落,很不稳定。
她的第一次引人注目,是在1934年。这一年她到上海结识了鲁迅,并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该书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生死场》出版后,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好评如潮,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沉寂几年后,1940年萧红去了香港,这是她的第二次人生高潮。在此期间,她先是创作了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影响不大。随后,她又发表了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反响不俗,引起人们注意。不久,她最有影响也最具水平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问世,引起轰动,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在新时期的重新趋热,没有张爱玲那么来势汹汹,是一种慢热,其被高估的程度也没那么突出。与张爱玲作品的热销相比,萧红的作品不是热点,销量比较正常,读者群比较稳定。像林贤治主编的丛书《萧红十年作品集》,仅印了八千册,无法与张爱玲的动辄数十万印数相比。但萧红的传记很多,版本达数十种,质量高低不一。比较有名的传记如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汉学家葛浩文的《萧红评传》、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等。这些传记对萧红的文学成就评价都很高,有的也不无溢美之词,说她是“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是“鲁迅以后的第二个伟大作家”,“其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等等,这就有些拔高了。尤其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播出,进一步把萧红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地位推向新的高度。
的确,萧红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对生活观察很独到,对人性中恶与丑陋的暴露,以及对男权社会暴力的揭示比较深刻。但是,毕竟萧红只活了31岁,其文学生涯很短,作品有影响的也只有《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即便是这两部书,也存在着人物形象模糊、情节松散和语言生涩的缺陷,当今读者并不多。而且,萧红因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是凭着天赋和本能写作的,也正因为此,她的作品参差不齐,好作品特别好很独特,而另一些作品又明显很弱很不成熟。王彬彬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文认为,在“左翼作家”普遍边缘化的当下,萧红作为唯一的例外,受到的热烈推崇和极度赞美,“实在是有几分荒谬”。如果说张爱玲的高估市场主要在民间,萧红的被高估则主要局限于评论家层面,各有千秋。总之,萧红是个富有文学才华但还难称“伟大”的作家,其文学成就与地位不可过分高估。
“剩者为王”的冰心
冰心是民国女作家中最早开始写作、最早成名又寿命最长者,终年99岁。
早在“五四”文学时期,冰心就发表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关注社会问题的短篇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苦于不能指明解决问题的出路,作品似乎不够深刻。
1923年前后,她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她的《繁星》、《春水》和《寄小读者》都已经成了经典文本。她告诉孩子们要懂得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的万物。
但她的最大缺憾是没有长篇小说,甚至连中篇小说也没有,而文学界恰恰最看重的是有没有“大部头”,就连鲁迅也因没有长篇曾遭人质疑其“伟大作家”的身份。而冰心只写了几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再加上若干散文。从作品数量和影响力上看,冰心散文远远超过其小说。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冰心已基本封笔,偶尔有点小东西见诸报端。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间,频繁的政治运动,令人烦不胜烦,无瑕旁顾,一个个作家因文罹祸,也使得冰心噤若寒蝉,无心动笔。文革过后,冰心已进入暮年,身心都不允许她再进行新的大规模创作,她除了写过几篇短篇小说与杂文外,就再无大的建树。见到她的名字,多是在各种文艺会议上和中小学的教科书上。她的文名,她的文学地位、文学成就,都是靠40年代以前的作品在支撑着。
与张爱玲、林徽因、萧红比,冰心是个中规中矩的作家。她写作风格明快、阳光,文笔简洁易懂,很受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欢迎,但也被人说是“不够深刻”。她的婚姻高度稳定,夫唱妇随,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炒作的逸闻,不仅如此,她还对林徽因的一些做派看不顺眼,写过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进行讽刺,以至于两人从此交恶不再来往。
正因为如此,一些人认为冰心的地位被高估了。韩寒等“80后”作家发表言论,声称冰心、老舍、茅盾等人文笔很差,没有文采。如果说这还是嘴上无毛的后生小子的口出狂言,那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说:“普通散文家里,像朱自清、冰心的书,都用不着太认真读。”可为什么冰心的名气比她同时期的那些女作家要大得多,有个观点说,冰心的长寿是一个重要因素。石评梅活了26岁,萧红活了31岁,庐隐活了36岁,林徽因活了51岁,就是活的较长的关露,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倘若他们也能都活到百岁之寿,说不定也会像冰心那样热,甚至比冰心更热,这就是“剩”者为王的道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民国被高估的女作家,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缘由。文学史还会不断被修改,作家们的文学地位还会调整,随着历史的推进,萦绕在作家身上各种迷雾会慢慢散去,各种偏见也会得到矫正。从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看,文学史还是比较公平的,文学以外的政治因素会慢慢淡化,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说话,民国女作家们都会逐渐回归本位,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文/陈鲁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