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重庆地区高考作文评析

作者:王海洋 谭香成|  时间:2005/6/8 18:55: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43

  2005年高考重庆地区语文作文题目:

    1、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
  2、题目《自嘲》,写一篇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600字以上的文章。
  

      重庆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王海洋 
  作文形式 回归十年前
  今年我市的语文高考题和往年相比变化较大,在考试结束后,语文科成为了考生和老师们的“热门”话题。考生们普遍反映,今年的作文题目出乎意料。
  一题两作 出人意料
  据了解,我市今年的高考作文,变化较大,出现了“一题两作”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近10年的高考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在1995年的高考中,这种形式曾经出现过,之后就“隐退江湖”。这样的“一题两作”形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较为流行的高考作文形式。诸多名校老师对此表示:“一题两作”作文形式回归十年前,出人意料。
  王海洋分析,近十年来我市的高考作文都是“一题一作”的形式,所以在组织复习的时候对学生话题作文的训练比较多,而对说明文的训练就比较少,没想到今年又回归到十年前的作文形式,“有点出乎意料”。
  贴近生活 难度较大
  王海洋分析说,今年的高考作文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近几年的作文题材对于历史性的内容选用较多,复习的时候对于历史性题材的关注较多,而对现实中生活性题材的关注较少,尤其对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很少。所以学生在拿到试卷后,估计会出现“陌生感”,但今年的两个作文题目都比较贴近生活,对于写筷子的说明文这样的题材虽然平时练习较少,但是筷子都是大家熟悉的东西,写作难度不大。
  但对于第二个话题作文——“自嘲”这样的作文题材,难度就比往年稍微有所增加,需要学生从传统的作文写作模式中转变到从考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历上去表述。王海洋分析,学生达到作文题目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不难,但是要按照传统模式写作有很大的转换难度,要把作文写到一定高度和一定深度,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
  题量较大 时间紧张
  王海洋说,高考时正常的作文时间要用到5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但由于今年试卷题量较大,学生的思考量、审题量、书写量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学生写的东西多了,在考试时间的分配上很有可能忙不过来。
  考完之后,记者在现场听到不少学生反映,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明显感到考试时间不够。甚至有的学生只剩下一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作文。

  重庆市29中中学语文教研员 谭香成
  避开热点 可纠正猜题
  多年没考的一大一小两个作文这种形式,在今年出现了。虽然与去年相比,作文总分值不变,字数也不变,但是在题量上明显增加了。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避开了往年比较重社会热点的情况。比如,共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一般在高三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比较多,而今年却没有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自嘲》这个命题作文,避开社会热点后,可以让作文伸向学生心灵,对纠正猜题这一个不良现象有一个好的导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
  去年的作文是话题作文,从一个登山的故事,谈“个人认识与他人评价”问题。而今年是命题作文,让考生写出一种生活态度,考生需要写出深度、深意,富有激情,有文采。因此,考生要想在此类作文考试中得高分,必须平时积累写作素养,练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在作文时要注意审好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有真实情感的好作文。从今年作文命题来看,作文写作注重个性,这种作文更利于学生写作发挥,写出真情实感。
  但是,从今年的作文来看,说明文《筷子》显得太平了,不能引发学生写作激情,也与试卷结构不太吻合。

  重庆市29中中学语文教研员 谭香成
  部分考题很费时间
  今年是我市语文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在去年自主命题尝试的命题基础上,既遵循了考纲考点,更注重探索,力求出新。从总体上来看,今年语文试题主观题题量有所增加,试题难度有所提高,考生时间比较紧迫,题型变化比较大。
  从整个主观题题量来看,比平时任何魔鬼训练题量都大,可能造成考生心理紧张。从往年高考来看,考生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文,而平时教师给学生训练时要求的作文时间至少保证70分钟。但据昨日监考老师反映,相当多考生把时间花在了前面的主观题上,在最后40分钟时还未动笔写作文,交卷时有的考生根本没写完作文,有的考生走出考场就哭了。
  此外,今年的语文试题难度有所增大。第一是审题难度增大。比如第一卷第一题考字的读音,主要是围绕前鼻韵、后鼻韵、边声母、鼻声母,对重庆考生来说,难度增大。第二是名句默写较偏。往年一般考的是古文,而今年考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往年考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熟语”今年基本上没考。
  高考是让考生在特定场所、特定时间、特定氛围中做题,因此考生需要尽快准确审题,才能尽快答题。但从今年的考题来看,有的考题层层套题,且题意不明确,考生审题时很费时。
  譬如,第六大题考的是语言运用,一共有3个小题,这3个小题中还有两三个小题。其中,第22题是:“下面的两段话各有两处错误,请将修改后的两段话写在答题卡上。”这道题中一共有四处错误,总分值为4分。但考生在答这道题时,要完成审题、改错、抄写等程序,增大了书写量和阅读量,比较花时间。第23题,“以下面的句子为主体,写出一句与之句式相同,并构成比喻关系的话。”这道题给出的句子是:“所有的努力并非都能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可能成功。”此题题意含混,其中,“以下面的句子为主体”不好理解,如果理解成“仿写”,但给出的句子又是转折关系,考生不好理解如何答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