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高考文言文的变化

作者:zqhuh|  时间:2005/6/8 20:28: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2

      今年高考四大变化之一就是文言文的变化。

  第一点,原来高考文言文的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今年则改为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变化十分巨大。“提取”是把本来有的拿出来,即只要找出答案。“整合”则是在找出线索以后,还得重新组合,才能形成答案。换句话说,今年的要求是建立在去年的基础之上,要求更高了。整合的前提就是有所提取,所以就这点来说,文言文的考试要求提高了,且跨越很大。

 

  第二点,原来的高考文言文要求是能从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今年则改为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对诗歌而言,主题思想主要是指诗歌(包括诗词)的意境,包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等等。学校的考试,文言文一般分为:1、字词的解释,包括有直接的解释、选择、比较等;2、句子的翻译。这两类,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去做。但对于文意理解的题目,却往往空着不做,因为学生还不习惯这类题目。但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还只是停留在提取信息的层面上,而整合则是要在全文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个要求较高。今年高考文言文,对于文意理解的比例肯定比往年略有增加,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则略有减少。

 

  我着重讲一下对文意的理解。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少年游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1、这两首诗在比喻上各具有鲜明的特色,请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答案:《采桑子》:在同一首词中,对同一个比喻的本体“江楼月”,作了“相随”和“团圆”两方面的比喻。《少年游》:在同一首词中,比喻的本体“飞雪”与喻体“杨花”,在前后的描写中,作了交换。(意思对即可)

 

  2、苏轼在《少年游》中抓住“杨花”和“雪”的特点诉说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忍心亲人离别,期盼亲人归来。

 

  但是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单纯看作是完成一道题目,它更多的是会对写作文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同学在高考作文中有文采,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可以举出许多诗词的例子,一种是他可以引用许多名人名言。因此背诵一些古诗词,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可以给作文增添色彩。

 

 

  在做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整体大意的翻译,要联系句式。最后,要学好文言文,希望同学们做到:坚持一个“读”字,强化一个“练”字,突出一个“思”字。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qq 于10-19 08:48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