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人物素材,书写四类高频写作话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18/10/9 17:38: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7
刘以鬯:擦净文学的灰玻璃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6月8日,香港作家刘以鬯去世,享年99岁,“香港文坛教父”的人生就此落幕。这位从上海南迁至港的文坛耆宿,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抗战到内战再到迁港,见证了香港回归。刘以鬯的一生,与文字为伍。他曾是香港报纸的副刊编辑也是作者,一直到出版社经营不下去,才正式以写稿为生。王家卫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的叙事灵感,就是取材于他的中篇小说《对倒》。有人戏称《花样年华》里周慕云俯桌疾书的专注模样,或许就是刘以鬯自己的原型。
人物速写:拒绝格式化
像许多优秀的现代作家一样,如果不是王家卫在影片《花样年华》片尾的“特别鸣谢”,恐怕刘以鬯也会被公众忽略。因为他的小说语言跳跃,充满感伤无奈,短时间之内无法取悦读者。而刘以鬯恰恰是想通过这种“非格式化”的表达告诉我们:所谓逻辑、意义、目的于时代中都是虚构,感动与爱才是本能。
【人物素材二】
刘仁俊:誓做“长江女神”守护者
“白鱀豚在长江里没有天敌,它唯一的敌人就是人。”尽管已经过了将近 40 年,刘仁俊提到“长江女神”淇淇的遭遇时,声音里仍然满是心疼。刘仁俊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专家。1980年,一条活体的白鱀豚被当地人捕获。刘仁俊连夜赶往现场,把它带离了长江。在此后22年里,他承担起了照顾白鱀豚的重任,并与它形影不离,而这条白鱀豚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淇淇。2002年,淇淇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的10多年里,刘仁俊一直在寻找,但再也没在长江流域看到白鱀豚的身影。在刘仁俊和研究人员们的努力之下,白鱀豚保护区已经建好了。尽管渺茫,刘仁俊依然怀揣一丝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在长江的某一个地方,看到白鱀豚一跃而出的光芒。
人物速写:守护的力量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终归是短暂而珍贵的,可有人却愿意用将近 40 年的时间投身到一件事情上——守护白鱀豚。刘仁俊用 22 年,悉心呵护一只白鱀豚从成长到离世,又用16年时间,致力建设白鱀豚保护区。这份坚守的力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白鱀豚定会重现于海洋。
【人物素材三】
中国“梵??高”:在复刻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在一部名为《中国梵??高》的影片火起来之前,赵小勇只是在深圳大芬村闯荡20多年的一名画师。反复临摹梵??高多年的他,可以用 28 分钟画出一幅《向日葵》,22 分钟画好一幅《自画像》。但与梵??高不同的是,他没有开画廊的弟弟给他支持,不能任性的为了梦想而满世界找灵感,更不可能与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在他想要追求艺术的前提下,必须先靠复刻艺术来满足生活。尽管贫穷辛苦,赵小勇却在画画中得到了更多的乐趣和自由。现在,他的笔下不再只有梵??高,但梵??高给他带来的精神价值却是永远的。
人物速写:艺术与人生
最初的赵小勇为了满足生计,重蹈覆辙地临摹着一幅又一幅的画作。这个离艺术最近的人,在不断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找到了精神支柱。已逝的梵??高并不知道,远在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有这样一个人被称为“中国梵??高”,他在现实和艺术的夹缝中,经历着平凡而又充满自由的人生。
【人物素材四】
张弥曼:与鱼化石“热恋”,没时间倦怠
鱼化石,是她大半辈子的迷恋,带着对鱼化石的热爱,她将人生演绎出“万般精彩”。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这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大家热情地称她为“网红女科学家”“真正的国民女神”。
人物速写:科研精神
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研究一门如此古老的学科无疑是寂寞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张弥曼看来,她的工作能够让人类在研究地质时了解它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的环境状况,那么她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这份静下心来做人,潜下心来做事的工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亟须的时代内核。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