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则思辨素材,窥见“议论”的本质
作者:不详 时间:2018/10/9 17:21: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12
01
向碎片化阅读要质量
◎ 夏振彬
其实,有关碎片化阅读的争议压根就没有意义,毕竟碎片化阅读早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当下社会,阅读的打开方式已从书本转移到了手机、各种阅读器,甚至已经从文本变成了声音。很多人习惯了在公交、地铁上翻翻新闻资讯、看看微博热文,在开车时听听浓缩的财经书籍、成功学“干货”——且不论这种阅读是不是像“到此一游”一样走马观花,它们确确实实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给人们的文化餐桌增加了新选择。
所以,相比于口水和争议,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与其把人们从手机、电脑前拉回严肃的深度阅读,不如让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高阅读质量。而若想提高阅读质量,不妨在内容创新上不断尝试,持续增加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推出更多文艺精品,为读者提供更多健康、文明、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有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已呈井喷之势,所以与其比较碎片化阅读与严肃阅读的高低优劣,不如顺应碎片化阅读这一难以逆转的趋势,不断丰富优质精神食粮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
/ 观点??多一度 /
切入角度 碎片化阅读终究不是王道
伴随着手机阅读、自媒体的发展,“低头族”遍地皆是。如今,已有许多人形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然而,碎片化阅读终究不是王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与知识,固然多种多样,却也由于信息量太大,而难以深入阅读,更别说静心思考了。读书,终究是需要环境,需要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记录的,而碎片化的信息不可能造就一个整体型的知识图谱。所以,想真正积累知识,还是要静下心来,深度阅读。至于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
02
何为人?何为命?
◎ 人民日报
第一次听到“换头术”这个词,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尽管这次手术在任晓平教授看来是人类医学史上史无前例的,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想到的则是:换头如果成功了,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而这个问题,就从医学的领域,进入到伦理学的范畴了,它从两个方面,切入了“人之为人”的核心问题。
一个是对“人”的界定。医学发展史上,第一例肾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虽然都引发了争议,但这些手术最终合法并为人们接受,在器官移植中,我们必须追问一个问题:哪些是构成存在意义上一个人所必须的部分?
另一个是对“死亡”的认识。人的死亡在目前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可逆的过程,界定死亡的通常标准是脑死亡,一旦已经死亡的人通过“换头术”重新复活,不仅会打破既有的自然规律,更会颠覆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
这些争议或许具有想象的成分,但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发展,潘多拉的盒子可能会被进一步打开,这些终将成为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变革的同时也有可能蕴含摧毁和破坏。客观来看,头部移植技术的成功,无疑是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将会帮助人类攻克神经修复、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难题,正因如此,不妨给予实验室内的科学探索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空间。说到底,无论我们会走向怎样的未来,都需要谨记康德的名言:“活在目的的王国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这正是:头虽可换,原则不变: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 观点??多一度 /
切入角度 别把“换头术”视为制作“科学怪人”
“换头术”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救治瘫痪者,助其延续生命,并非如部分民众所想象的那般无稽、荒诞。我们不宜用怪异的眼光去看待,更不应将“换头术”视为制作“科学怪人”。不过,手术技术即便成熟,也面临诸如手术许可、合法性、供体来源、术后身份确认、延续生命还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争议等一系列问题。因而,科学家在研发“换头术”时,不可一味追求技术发展,要重视对法律及伦理道德的挑战,应主动面对公众的质疑,向公众解释清楚“换头术”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以换取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