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的必要环节——参与“ 研课磨课”活动的一点反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0/18 20:21: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4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课和研究课例。听别人的课,收获真的不少。听完一节课后,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上课时的疏漏。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是很快乐的。听完课,读完课例,看着别人的分析评价,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再写一点心得,对自己的经验重新认识充实,觉得自己提升了很多。
  陈日亮老师在他的《如是我读》书前自序中说到“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这个论断一针见血,让我找到了早已发现却没能看透的问题症结。促使我去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作为语文A类项目送教下乡语文团队的一员,跟从王老师及我们的团队下乡听课、研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跑皮“分析的现象。在这里仅就自己的思考分析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跑皮”现象,正是因为教师缺少“教学文本意识”,缺少“课程意识”。备课多半搬用文本解读的现成结论。将“教参”或者“教学用书”以及网上的作品分析照单全收,缺少从教师自身、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深入文本内部的做法。
  因为缺乏对文本“咬文嚼字”的分析意识,所以语文课的教学环节也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因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些环节就是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过程。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解决在文本表层“滑行”的现象,还是要语文教师关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必要环节。
  我们知道,一堂课内有一些必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需的。教学是朝着一个特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努力的系列行为。所说的教学环节,就是既相互联系有相互连结的一组教学行为。
  其一是学习目标的明了。
  学习新知就语文而言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它对于丰富词汇、形成语感有何帮助,知晓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不可缺的。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学生不是讨厌上学,而是讨厌上课听不懂的感觉”。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或者任务驱动让学生有听下去的欲望,有完成任务的想法。这个环节称之为导入环节。语文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创设情境。而不应该只是很随意的扯了一个话题就结束了,它是否为后文的学习蓄势,能否让学生有探究的动机,是不是开宗明义的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这些似乎都没有考虑到位。
  其二是反馈与强化。
  以生为本的教师眼里有“生”,他能正确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对话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建立师生间的信息通道,在一些关键点上予以强化。同时聪明的老师会用复述、朗读、讲析、提问、点拨等手段及时反馈强化重点内容。如:语文课的第一课时,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是主要任务。感知文章的思路,理清层次、扫除文字障碍、积累词汇、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倾向等。让学生明确这一任务,教师要借助读文来落实。通读、理读的方法不可少。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为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概括更好。我们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整体感知的思路:
  以《母亲的草垛》为例,可以从母亲的角度,通过读文,这是          的母亲;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我是             成长起来的;从线索角度;从段首的时间词理清内容、、、、、、。这样,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各个层面来熟悉文本。教师在最后以点拨的方式重新梳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的任务是进一步探究写法及作者的情感。主要方法是以语言为载体“品读”。大多数老师对“品读”的理解是肤浅的,泛化的。停留在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停留在语言的表面。何谓“品读”,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好”的问题。(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语文课的品读是应该有层次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然后是鉴赏。以《母亲的草垛》为例来说一说如何“品读”。如对文中的这样一段话进行品读“有草垛相伴,总觉得内心多了几分温暖。秋后或冬日的夜里,寒风呼啸着从屋顶一趟趟飞跑而过,树枝咯吧咯吧发出折断的响声,外面下霜了,霜大得像一场小雪,一时间把整个村庄熏成了青黑色,外面下雪了,雪大得淹没了鸟鸣声。这样的时日,我却时时能感受来自草垛的温暖,那密不透风的草垛此刻犹如抵挡寒威的火盆,散发着温热,驱赶着严寒。母亲不会为牛的饲料发愁了,那些牛们吃饱了干草,一边悠闲地反刍着冬日悠闲的时光,一边哞哞哞的叫上几声,多少个严寒的冬日,我趴在木格子窗下,揉着紫萝卜般的手,看着外面肆虐的风,看着母亲的草垛,看着草垛上的雪,数着哞哞的牛叫声,打发冬日难捱的寂寥。”第一步:析读,反复读这一段,理清这一段的写法:先总写:有草垛相伴,内心温暖。然后铺展描写,从极端天气及特定的时间入手“下霜了,霜大得像一场小雪,、、、、、、”“外面下雪了,雪大得淹没了鸟鸣声。、、、、、”这样冷的夜晚,我时时能感受来自草垛的温暖。在从牛与人的感受描写温暖,也都是先写景物,再写感受。第二步:研读,这段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能否抓住几个词语来体会一下。如为体现天气寒冷,作者对寒风做了细致的描写,“寒风呼啸着从屋顶一趟趟飞跑而过,树枝咯吧咯吧发出折断的响声”作者用拟人的写法,用“呼啸、一趟趟、咯吧咯吧”一系列词从听觉角度写出风大而猛的特点,写出天冷,突出“温暖”的特殊感受。对草垛的描写“那密不透风的草垛此刻犹如抵挡寒威的火盆,散发着温热,驱赶着严寒。”用比喻,将“草垛”比作“火盆”,生动写出作者对草垛的特殊情感。“密不透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用这个词来写草垛,还是在强调作者眼中的草垛的“温暖”。“那些牛们吃饱了干草,一边悠闲地反刍着冬日悠闲的时光,一边哞哞哞的叫上几声。”这一句描写是颇有深意的,表面写牛一边吃草,一边晒着阳光。实际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自我的观察感受,尤其是“反刍”一词,由本意到引申义,由对牛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再一次突出草垛带给作者的温暖与惬意。第三步:鉴赏,让学生寻找“点”,如“感点”“美点”“疑点”的寻踪:仅举一例:“那些牛们吃饱了干草,一边悠闲地反刍着冬日悠闲的时光,一边哞哞哞的叫上几声。”这一句既可以是“美点”,也可以是“疑点”。这一句,作者写牛因为有了充足的草料,度过了一个温暖而悠闲地冬天,美在作者用了“牛悠闲地反刍着冬日的时光。”“反刍”一词传神写出“回味、享受”的感觉,这个词既照应前面的“牛吃饱了干草”一句,让读者能找到这个词语的原意“倒嚼”的影子,同时也在反复玩味这个词语的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以写牛为铺垫,下文自然而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我趴在木格子窗下,揉着紫萝卜般的手,看着外面肆虐的风,看着母亲的草垛,看着草垛上的雪,数着哞哞的牛叫声,打发冬日难捱的寂寥。”原来作者写牛的“反刍”,是为了引出自己对那段生活经历的“回味、享受”。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叫“寄托”,就是借景抒情。
  当然,本文“品读”的点还有很多,如开头结尾的描写、结尾段的省略号的揣摩、本文的结构之美、比喻之美、拟人之美、用词之美、描写句之美等等。
  “品读”是课堂反馈与强化环节最有效的手段,是“浅入深出”的解读文本的不可少的方法。
  其三是课堂讨论。
  语文课的“讨论”这一环节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方法。一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来体现的。讨论可以澄清思路,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学会阐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和论据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语文课上,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学生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就是在文本表层上“滑行”。也就是我们说的“跑皮”现象。还以《母亲的草垛》为例,说一说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讨论。如:看一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写法”象这样“是什么”的问题不适合讨论,因为文字的内容已经呈现在表面了,写法也固定了,不存在争议,也不必讨论“内容”式的问题,讨论了反倒浪费学生的时间。再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昨晚我又梦到了故乡的老屋,老气横秋,披一身夜色静默着,长满茅草的院落里,银白的月光下闪烁一地寒霜的碎片,母亲的草垛依旧伫立在那里。”句中“一身夜色”“闪烁一地寒霜的碎片”“草垛伫立在那里”似乎搭配不当,怎样理解呢?文中还有没有这种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一下。象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碰撞与思考的,适合“讨论”。语文课上的适合讨论的内容都是深入文本内部,真正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学生讨论的过程,在于让他们明确文本怎样“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也就是以语言为载体,学会分析“怎么样”。
  最后是回顾与分享。
  当一节课结束后,老师应该停下来问一问学生有什么需要质疑的,有什么需要修正补充的。对学生说:“我说没说清楚?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车澄清的?”而不是说:“你们听明白没有?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前者表明的是教师对于自己教的一种反思,后者表明的是学生是不是学会了,让学生自己反思。
  语文课是一个精神漫游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最终登上山巅,俯瞰来时路时,才有了然于心的感觉。这时的回顾与分享,其实就是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听课、看课,毕竟不同于自己上课。由于受到主观的局限,我的分析不尽准确和不够严谨,甚至存在错误与偏见,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行文语言的随意与不堪推敲,更是显而易见。为什么还献丑呢?我唯一希望的是,能引起语文教学的深入教学文本解读的注意,也算自己作为语文老师尽了一点责任与努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