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作者:汤 莉  时间:2019/2/21 22:39:3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522
  此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
  18个学习任务群在必修课程中涉及7个,共8学分。其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占2.5学分,占比超过31%,不可谓不重。如果再考虑到其他6个任务群所用的学习资源中还有许多是文学作品,更可以说是文学挂帅了。但这样容易回到教文本的老路,不管学习任务群是什么,都是拿着单篇或者多篇文学文本一篇一篇讲下去。
  既然文学类文本阅读并不新鲜,那么仔细研究另外6个任务群,找到一些课改“生长点”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发展战略。语言的、逻辑的、文化的、读整本书方法的、与当下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这些都直接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曾长期被语文教学忽视,现在正大有可为。但这样做最怕走偏,反而把31%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置于无地。
  这样看来,文学表面上是“无处不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是“无处安放”。由此,我重新思考“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设计。
  “文学性”是一个文艺理论界仍在探讨的问题。就中学生所学内容的基础性来看,需要理解的包括诗歌的意象、音律等;散文的思想感情、个性表达等;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戏剧的冲突、潜台词等。根据这些学习内容,我开始重新组合材料,设计4个主单元: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其中,散文单元的设计特别具有研究意义。因为诗歌、小说、剧本的“文学性”非常明显,而挖掘散文“不太突出”的美学特质是学习目标设定时的最大难题。
  在2018年的高一教学中,我尝试用现有教材设计了一个抒情散文的学习任务群,将学习目标设定为理解散文中复杂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我审视,创作富有个性的散文作品。学习材料主要是三篇课文:《囚绿记》《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共有6个学习活动,分别是“温故”“知新”“梳理文脉”“图文比较”“探究文化个性”“散文创作”。其中“温故”“知新”主要是通过具体篇目唤起学生已经积累的相关文体知识,并发现高中所学篇目的不同,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知识建构。
  “梳理文脉”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符号勾画、整理表格的方式,达到在细致梳爬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脉。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文脉的流转过程中发现矛盾、寻找勾连,由此概括文章主旨。
  “图文比较”设计活动如下:同样是借景抒情,以文字描写景物写成散文,或者直接配图发微信朋友圈,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便于传情达意?请分别试试看。这样的对比,学生在体会“文学性”时也同时带入了“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两个任务群的一些思考。
  “探究文化个性”是在强调散文“文学性”最突出的一面——风格。借由《故都的秋》中“悲凉”也能成为一种“美”来探讨不同作家的个性,特别关注其文化个性,撰写文学评论,进而展示学生自己拍的照片以及文段创作,引导学生张扬个性。
  最后的“散文创作”是由读到写进行文学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实践、提升所学。
  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此设计特别节约课时,因为大量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学生基于语言文字的“做中学”完成的,课堂教学集中于点拨、讨论和总结。能够尊重具体文本的独立价值,但更集中进行了一个文学体裁的学习,目标明确,自然可以避免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的混同。
  学习素材是文学作品,但学习内容不完全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要以发掘其间的“文学性”为目标,达到“学一类”而能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大概是将“无处不在的文学”显影定格的一种方式。当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设计任务时注意整合性,但一定要首先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的区别,这样才有更好的统筹安排。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