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与读书方法

作者:龚 焱|  时间:2005/6/12 20:45: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5


 

    学习的大敌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应当把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消化,然后再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掌握更多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反过来想一想(即我们所说的逆向思维),以求透彻的了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写了一本《世说新语》,在“雅量第六”第四则的故事中说:王戎七岁时,有一次和许多小朋友一块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果实,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留下这么多果实,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摘下来一尝,果然像王戎说的那样。七岁的王戎,之所以比争着跑去摘路边李子的小朋友高明,在于他善于把问题反过来想,“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如果路边的李子甜美可食的话,为什么会压弯树枝?肯定会早被过路的人摘食完。现在果实累累,必然是为过路人不喜爱所至。因此,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看到某些反常的现象,一定要根据已知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推理,才能求得未知问题的解答,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北宋著名的学者沈括读《尚书大传》时,见东汉大学者郑玄把“车渠”解释成“渠就是车轮的外圈”,就认为郑玄的解释有误。后来,沈括到海边见到一种贝类叫“车渠”,就更加坚信郑玄的解释是错的,并把这件事写进了他的巨著《梦溪笔谈》。
    我国先秦的墨家,曾从求知的方法这一角度出发,把知识分为三大类,即:亲知、闻知、说知。通过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知识,称作“亲知”:从别人口头中或书面传授所获得的知识,称为“闻知”;在“亲知”和“闻知”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所获得的知识,称为“说知”。亲知、闻知和说知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假如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仅限于“亲知”和“闻知”,而不会通过推理取得“说知”,那么仍然难以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我们所得到的知识仍然是不牢靠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如郑玄对“车渠”的解释)。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人要有三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书本得来的一个头脑,再加一个会思考、会推理的头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