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切入——请用好这把钥匙
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多种手段并用,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要用最少的语言,让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这时精巧的切入,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我结合教学中曾经用过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谈些常用的切入方法。
一、中间开花,两端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利用一些关键句,从课文的中间开始,分别向课文的两端拓展,教《拿来主义》这一课时,我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在导语中,我用“假如我们买来美国的飞机,会不会为美国服务;看了欧·享利这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家的作品会不会变成资产阶级的走狗”,来直接导入课文中间段落——“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执果求因,揭示上半部分因果论证的内容和方法;接着,再从比喻论证入手,解说本文后半部分,深入揭示本文“要批判地对待一切文化遗产”的观点。这样讲解,就将课文直接分成了两大块,重点突出,干净利落,一点拖泥带水的感觉都没有。
二、一句提要,两线穿珠
有些课文线索分明,其结构相当于古书中常用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可以分别对每一分枝做出解说,而不必齐头并进。例如我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就用了这种方法。课文围绕马克思一生作为革命家的成就和在历史科学中的贡献两个方面,分别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我就抓住“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直接切入。然后分别从“对于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两个方面说开去,省去了其他的枝枝蔓蔓,简明扼要地进入正文的讲解,重点突出,效果奇好。
三、一词钓弦,逆水行舟
写文章往往讲究 “文眼”,它能起到领起全文的作用。讲文章也要抓“文眼”,文眼抓得好,可以收到一点带面,提纲挈领的作用,省去了不少的枝蔓细节的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公开课《绿》时,就是从“女儿绿”一词切入,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带动全篇,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女儿”是什么样的女儿?(十二三岁的女儿)。梅雨潭的绿和“女儿”相似的特征是什么?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特征。再回顾第二段,思索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的景观与梅雨潭和“女儿绿”有什么联系。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文眼”,一步步反向点拨,让学生品味了梅雨潭那不同寻常的绿。简洁而又丰富,生动而又具体,所用时间短,教学效果好。
四、浓缩典型,一斑窥豹
有些课文特别难以找出关键的句子或词语,怎样才能迅速找到打开课文的钥匙呢?我采用了以点带面,典型讲解的方法,来达到一斑窥豹的目的。例如,在教《雷雨》这篇课文时,导语之后,我展示了一个精彩片断。让一男生和一女生分角色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对白,从“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更是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在周公馆的客厅里……”开始,到“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
首先,板书人物鉴赏的方法:把握戏剧冲突、揣摩人物语言、探究舞台说明。
其次,先着重品一个词“哦”(共有六个之多),它刻画出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心理变化,挖掘出了人物的潜台词;再抓住一类句子,即简短的疑问句(这些问句往往就二三个词)。通过这些句子来表现周朴园的那种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
再次,以以上分析为例子,自读课文其他部分。
尽管《雷雨》这篇课文很长,我们采用这种浓缩典型,重点分析的手法,同样可以长文短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课文切入的方法很多,决不是仅此几种,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就一定能够找到分析课文的突破口,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