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句古训,照亮人生(精辟好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20/11/18 17:36: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5
  01
  在迷茫中修心
  返璞归真,涵养心性。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人原处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蒙迷了原有的天性。
  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便是如此,初心丢了,我们会越来越迷茫,导致失去的越来越多,最终一无所获。
  02
  在绝望中坚持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语出《汉书 枚乘传》。
  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钻木才会有火,滴水即能穿石,只有坚持才是取得成功的真经,只要寻得了正确的道路,便不惧艰险,一往无前,成功便指日可待!
  03
  在慌乱中平稳
  戒骄戒躁,平等以待。
  ——孔子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毛泽东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要警惕骄傲和急躁的情绪,虚怀若谷,积极进取。
  这急躁的社会静心便是最难能可贵的了,往往能够沉下心来的人最终能获得的更多,谦虚踏实也是这个社会最缺少的风气,反而急功近利成了主流,那么如何才能戒骄戒躁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某些时候适当的慢下来,试着聆听内心的声音。
  04
  大道至简,去粗取精
  出自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大的道理往往是极其简单的。
  至简并非贫乏,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是去繁就简的境界。
  太过繁杂会使人迷失,道理往往像车轱辘,永远是齿连齿轴连轴,思来想去又回到原点,而真理就像是车轱辘的中心,只有中心才是根本,没有了中心点,之后的一切均不成立。
  05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与人相处应该以宽为主,太过拘谨太过苛刻都不为佳。
  06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语出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大巧若拙”,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个意思。
  往往沉默寡言的人有两种极端,一是真的什么都不懂,二是心里什么都明白却不爱“显”,这两种人均是一说话大家都明了了。
  什么都不懂的人一说话就会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爱炫耀的人一开口却字字真理。
  07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最早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 主术训》。诸葛亮的《诚子书》也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确坚定,不安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学习以实现理想。
  学习的过程很难是趣味又轻松的,轻松的学习过程一定是缓慢的,应该静下心来,在枯燥中寻找乐趣去学习,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成就了梦想。
  08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苏轼尝在《稼税送张琥》中说:“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定将有所作为。
  读书不在于我们记住了什么,能够写出什么,在于书中的道理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读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感悟,这感悟便是你读的书中所汇集来的精华,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将会在某个瞬间爆发,成为一个真正的“博学”之人。
  09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语出《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重要的涵养。
  有涵养的人莫过于心中有天地,腹中有诗书的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